21世紀,是美學的世紀。通過我們甘於寂寞、誌存高遠的語言啟蒙行動,必將迎來語言的百花盛開!
廣播電視與語言文字規範化——兼談克服“口語至上”傾向
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各類節目的多樣化,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這是很好的事情。不過,在聽廣播、看電視的過程中,我們也常常感到某些美中不足,其中,語言文字不夠規範是突出的印象之一。
本來,廣播電視是以語言傳播為主幹或主線的,語言傳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廣播的“聲情並茂”和電視的“聲畫和諧”都離不開語言文字。正因為這樣,廣播電視的影響越大,它們對於全社會語言文字規範化的引導作用也就越不能低估。胡明揚教授說得好:“當前全社會語言文字規範化意識的淡薄是跟宣傳部門和文化部門不了解語言文字規範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不開的。”我非常讚同他的意見:應該“重新掀起一個語言文字規範化的啟蒙運動”。在這一方麵,廣播電視有關部門和有關專業人員確實擔負著特別重要、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
早在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的社論《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範化而努力》中就明確指出:“電台廣播員、電影和話劇演員,他們也都是語言規範的宣傳家,每天有無數的觀眾和聽眾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在向他們學習。他們在普通話的推廣上,過去已經有過很大的功勞,今後在全國範圍內有計劃地推廣普通話的情況下,他們將起更大的作用,自然也就必須加強自己的語言的規範性。”這段話要求宣傳家們加強自身的語言規範,抓住了關鍵。許多宣傳家在幾十年的工作實踐中,已經成了語言規範的表率,在廣大聽眾和觀眾中產生了影響。但是不能不看到,個人的努力終究是有限的,隻有全社會的語言文字規範化意識普遍增強,才能推進規範化的進程。應該承認,這個進程是相當緩慢的,甚至是多有曲折的。至今,這個問題也沒有引起切實的重視,也沒有采取有力的措施,近些年,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中的“自流”現象已經相當嚴重了。
許多嚴肅的報紙、刊物,一再刊載呼籲和指正的文字,希望廣播電視中至少不要出現那麼多的錯誤讀音和錯字,這反映了廣大受眾的心聲。廣播電視的有關部門、有關專業人員也並沒有置若罔聞。可是,隻能遺憾地說“收效甚微”。到底原因何在呢?我個人認為,一是認識不清,一是措施不力。
二
認識不清,措施不力,主要是認識不清。“口語至上”就是一種帶有明顯傾向性的觀點。
廣播電視節目的多樣化,在語言傳播上顯示出了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蓬勃生機,受到了聽眾觀眾的歡迎。與此同時,本應在語言文字規範化方麵逐漸加深認識、逐步提高要求,以利於廣播電視社會文化功能的充分發揮。事實上,隨著係列台、大板塊、直播……諸種形式的起動,大量專業的、業餘的主持人擁向話筒,語言傳播的規格降低了,語音不準、用詞不當、語法不通、語流不暢的現象相當普遍。值得注意的是,麵對來自各方麵的批評,有些人卻振振有詞地說什麼這才是“口語”,這才“自然”。還有人發表文章,論證普通話沒有藝術表現力,演員可以使用方言。各種反規範論調居然見諸報刊,更可見推進語言文字規範化形勢嚴峻。
在種種意見中,這種“口語至上”的觀點比較突出。這種觀點,有意無意地貶低書麵語言以至文學語言,有意無意地推崇日常口語,好像書麵語言連同日常口語平起平坐的資格都沒有了,這恐怕是完全不顧基本常識的“一種口語至上主義”了。
廣播電視的語言傳播,負載著豐富的內容,需要多種表達樣式。過去,由於社會的、曆史的原因,完全以文字稿件為依據,而且不許播錯一個字;今天,可以有稿,也可以無稿,這是一個進步。“但是,如果隻看見語言的可變性,因而否定了它的規範,不注重語言的純潔和健康,那同樣也是錯誤的”,“我們必須把語言巨匠們對語言的豐富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和不受約束的無韁之馬在語言使用上的搗亂行為嚴格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