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前沿編(15)(1 / 3)

所謂“日常口語”,也是分層次的,有的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也有的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無論如何,廣播電視中的語言文字也應比“日常口語”更講究一些才對。如果一位主持人在通過熱線電話同聽眾交談的時候,聽眾比主持人的語言規範,主持人難道不感到寒磣麼?而且,相當多的內容,包括新聞、評論、文藝欣賞等,“日常口語”是不容易給以精確表現的。普通話作為有一定規範、一定標準的民族共同語,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具有極大的表現力和極強的感染力,可以使傳播群體和社會個體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描繪出宏偉的大千世界和奧妙的內心世界。

對“日常口語”的偏愛,不僅是對書麵語言的作用認識不清,也是對規範化的認識不清,甚至帶有某種對規範化的反感。這種反感,不論是出於自身的原因還是出於地域的原因,同樣應在克服之列。否則,它給廣播電視帶來的損害將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

在廣播電視的語言傳播中,跟“口語至上”相聯係的,還有一種認識也值得警惕,那就是“迎合受眾”。當有人批評那些遠離規範的低俗語言的時候,個別電台、電視台的領導竟然說:“不迎合受眾迎合誰?”避開了“迎合”的實質,把問題引向了“誰”,很有點“雄辯”的味道,但實質是不能避開的。

廣播電視傳播的引導功能十分重要。在文化、道德、精神、語言各個方麵,不能舍棄文明的內涵,不能不注重全民族素質的提高。而“迎合”,就會削弱正確的引導。正如魯迅先生指出的:“若文藝設法俯就,就很容易流為迎合大眾,媚悅大眾。迎合和媚悅,是不會於大眾有益的。”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廣播在語言文字規範化方麵的引導功能。

日常口語中那些瑣碎、蕪雜的東西出現在廣播電視中,也是一種“引導”。產生的負效應也很明顯,“電台、電視台都這樣說”,在人們心目中,特別是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正確”和“錯誤”的界限當然就模糊了,甚至顛倒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當代部分人群的迎合,正是對當代大部分人和後代人的貽害。

傳播學告訴我們:“符號共享是傳播的基本前提。”“同一種符號,對於傳播中的一方來說代表的是一種意義,對於另一方來說則可能代表另一種意義。”我們堅持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正是“符號共享”的前提。因此,“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高度發展的語言,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統一的、普及的、無論在它的書麵形式或是口頭形式上都具有明確的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隻有這樣,廣播電視的語言傳播才有可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很明顯,迎合與媚俗是一條省力、取巧的途徑,不需要花費什麼氣力,不需要付出什麼艱辛,就可以達到目的。而“規範化”和“高層次”,則要“投入”廣博的學識和不倦的追求。毛澤東同誌說的對:“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下苦功”就意味著嘔心瀝血、業精於勤,就意味著摒棄敷衍塞責、嘩眾取寵。

廣播電視在語言文字規範化進程中的作用、重要性和必要性,應該走出啟蒙運動時期,進入積極宣傳、自覺推進的階段了。現狀雖不盡如人意,任務是十分明確的,要求也是十分具體的,因此,前進的態勢會有良好的前景。如何在提高認識的同時抓好措施,大概是一項緊迫的工作。因此,建議:

1.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首先為語言文字規範化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