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前沿編(15)(2 / 3)

2.廣播電影電視部會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成立“廣播電影電視語言文字規範監督檢查領導小組”,對播出、放映的節目和影片進行把關和“勘誤”,避免和糾正不規範的毛病;

3.在廣大受眾中設立“監督崗”和“監督獎”,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形成“規範光榮”的社會風尚。

試論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價值取向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開播,是人們期盼已久的事,大家都很興奮。

2003年第4期《電視研究》發表了幾篇文章,指出新聞頻道的創建,時機已成熟,是改革的必然。那麼,在適時和必然之後,我們似乎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作為中央電視台的新聞頻道,應該保有怎樣的價值取向呢?

正確的輿論導向必須得到高度重視。所謂輿論導向,可以包括政治政策導向、思想道德導向、文化教育導向、審美情理導向等。總之,大眾傳媒——廣播電視——尤其是電視(還有網絡傳播),負有引導和提升社會大眾的曆史責任。在當前,要更加強調維護國家利益、體現民族形象、捍衛文化安全的時代重任,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諉和逃逸。中央電視台是國家級的電視台,應該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傳播行為,不可有須臾的疏忽和大意,任何節目或欄目、任何語言文字和圖像畫麵都要毫無例外地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如此,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

在全球曆史文化語境下,各強勢媒體的競爭,那核心就是國家利益及其價值取向絲毫不容侵犯並力求聲名遠播。而主要手段,就是新聞信息的高質量、高效率傳播。爭取全覆蓋,獲得高收視率,拿到高額經濟回報,不斷擴大再生產,形成良性循環,便是有力的保證。我們要進入強勢媒體的行列,創建新聞頻道,提升新聞傳播的地位和作用,無疑是一個符合規律的做法。

信息化的技術和速率,如此“迅雷不及掩耳”地發展,形成了“不進則退”的態勢,我們怎樣開拓挖潛、後來居上,確實得花心血、費腦筋,“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走老路更是沒前途。中央電視台的新聞頻道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取向,這大概是沒有其他選擇的唯一途徑。

由於新聞頻道剛剛創建,經驗不足,借鑒也難,存在一些問題在所難免。現在看來,主要是整體建構、節目形態、資源利用、民族特色幾方麵還顯得缺乏新意。例如:《新聞聯播》、《午間30分》、《晚間新聞報道》是原來第一套開辦的重頭節目,現在,等於新聞頻道同第一套聯機並軌播出,並不是新聞頻道所特有,其他整點新聞、《焦點訪談》、《世界報道》、《麵對麵》、《國際時訊》等,也是原有的,屬於新聞頻道自己創建的不多,這樣做本無可厚非,都可以理解。關鍵是作為一個頻道,和原來的新聞綜合頻道比較,在內容和形式上變化不明顯。人們比較關注的《央視論壇》、《媒體廣場》、《今天》等,節目形態保存著不少過去的影子,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並不是很突出。

新聞頻道的創建,的確提供了新聞傳播的廣闊空間,但是如何使它填充豐富而深刻的內容,如何呈現多彩而新穎的樣態,的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為一個大國的國家級電視台,首先,必須在世界上立住腳跟、產生影響。最重要的是:在重大事件、突發事件麵前,敢於出席,勇於發言。信息多、傳播快,不能有絲毫遲疑和鬆懈。我們從來不主張“唯時效論”,我們曆來主張時效、時機並重。我們也不主張新聞工作者是什麼“無冕之王”,任意報道、隨意表態,但我們不能缺席、失語,不能隨波逐流、人雲亦雲。當國際國內的某一件重大、突發事件初露端倪時,高度的政治責任感、銳敏的新聞敏感就會激發起我們的報道欲望,我們便會調動長期的積累和儲存的資料,憑著我們的新聞素質、理論功底、傳播水準,做好預案,以便隨時出席和發言。報道中,胸懷祖國,關注事態,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要區別“過程報道”和“政策表態”,即“說事兒”和“說理兒”。一定要體現“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新聞觀、傳播觀,了解情況、把握分寸、保持一致、展現風采。根據具體情況,新聞頻道可以“摘發”,可以“跟蹤”,可以超時段現場直播,可以利用整點延長時間插播。一切都是為了讓全世界知道:“中國已經到場”,“這就是中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