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前沿編(15)(3 / 3)

其次,應該有廣闊的新聞視野。重大、突發新聞不會天天都有,時政新聞、社會新聞、珍聞、趣聞等,數不勝數,但要堅決摒棄“娛樂化”,拒絕“集怪獵奇”、“雞毛蒜皮”的小家子氣。此外,是否增加史實新說、人事新證、新聞人物、新聞背景、報刊警語、新書快讀、藝海新潮等?我們現在的新聞傳播,新聞視野較窄、敘述套話較多,並不完全是形式問題,更不是技術問題,似乎表達了某種無奈,應該調整心態,積極創新。

最後,應該提倡“獨家報道”,隻此一家當然好,更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各個媒體都報道,隻有我的報道最有特點,而不是轉借他人的報道來充實自己的時段。各個媒體應該有資源共享的權利,但突出自己的特色,從選材、采訪、拍攝、編輯、播音都保持獨特視角並有的放矢,才是自立於世界之林的長久之計。

新聞頻道的管理和創新,應該確立鮮明的新聞傳播理念,謀求較高層次的新聞傳播規格,既能保證新聞傳播的質量與效率,又能激勵改革創新的誌向與勇氣。

新聞既然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那“事實”便成為新聞的生命。新聞必須真實,是“已有的事實”,它拒絕道聽途說和捕風捉影,它既不是“有聞必錄”,又不是“會有的事實”。報道必須準確,一是一,二是二,任何誇張和損抑都會失去報道的事實分寸、政策分寸和表達分寸,造成“公信度”的下降,甚至“失信於民”,影響今後所有的報道信譽。

新聞傳播,應該保證有效信息的暢達,並避免無效信息的幹擾,提高報道速度和傳播速度。要“迅捷”,由信源到信宿“千裏江陵一日還”,不能遲疑延誤。迅捷不應倉促和忙亂,正確處理直播和錄播的關係,特別是直播,更要充分準備、有序運作,保證不出、少出差錯。新聞傳播還要講究信息的“密集”,最大限度地利用單位時間,增加有效信息的傳播數量,減少有效信息的積壓。但是,所謂“密集”,絕非越多越好,因為“過猶不及”,數量過多,就會削弱信息傳播的有效性,使有效信息人為地變成無效信息。現在的口播新聞,有聲語言的速度越來越快,極大地降低了有效信息的傳播質量,給人以語焉不詳、內涵貧乏的感覺,是缺乏辯證觀點的一種表現。

新聞傳播,應該體現雅俗共賞、老少鹹宜的大眾審美趨向,不能忽視新聞傳播中的美學追求。人們在接受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得到美感享受。隻講新聞內容清楚,不講語言審美要求的傳播,非常不利於強化“吸引力”、“感召力”,如此降格以求,就會淪為弱勢媒體,甚而出現“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