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前沿編(16)(1 / 3)

電視傳播中,有聲語言的作用千萬不要低估。新聞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在話筒前、鏡頭前使用有聲語言,是在行使黨、政府和人民給予的話語權力,不應等閑視之。綜藝、娛樂節目中出現的港台腔調、嗲聲嗲氣,本應得到有效遏製,至今卻仍不絕如縷;新聞頻道可不要被汙染,如在新聞播音中,追求什麼“自然地說”、“親切地笑”,追求什麼“人際交流”、“日常狀態”,都會導致有聲語言質量的下滑。諸如:吐字含混不清,發聲沙啞幹澀,經常出現差錯,表達過於隨意,忘記了新聞傳播的可信性、權威性,失去了對觀眾的尊重與負責,離國家級的要求相差太遠。就是日常生活裏,這樣的朗讀或說話都相當蹩腳,進入電視新聞傳播,就更顯得不倫不類、南轅北轍了。如果在字幕上主持人的名字後麵,再出現“博士”、“碩士”等代表學問高深的頭銜,也會令人忍俊不禁。有聲語言表達優劣同思想文化修養深淺確實密切相關,可是二者絕不能等量齊觀,更不能認為思想文化修養深厚就等同於有聲語言表達清楚明白。電視新聞傳播中,有聲語言如果黯然失色,就傳達不出精深的思想文化內涵,反會導致視覺和聽覺的疲勞,接受心理的煩躁遊離。有聲語言的傳播規格,不但要“悅耳動聽”、“賞心悅目”,而且要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作風和氣派。在理論上、實踐中,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應該唯我獨尊、我行我素,否則,域外的華語播音正在迅速崛起,他們的漢語普通話有聲語言質量和表達水平一旦超越了我們,我們就會非常被動,想再奮起直追,就不得不假以時日了。強勢媒體之間的競爭,也同時是有聲語言魅力的競爭,這樣看,絕不為過。因為過硬的語言功力,正負載著並涵化著本民族的曆史文化傳統,而且離不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用心推敲和刻苦錘煉。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早就明確指出:“人人都使用語言,但是運用語言的能力卻大有高下之分。即使在沒有受過多少學校教育的人中間,也是有人能說會道,有人笨嘴拙舌。”那麼,在受過學校教育的人們中間,是不是也存在有人能說會道,有人笨嘴拙舌呢?這也就是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們中間,並不是人人都能說會道。這個道理講得如此透徹,就像針對“泛文化論”說的。呂先生接著又說:“演講術是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作文法和修辭學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戲劇、廣播等等‘藝術語言’需要特殊訓練。”(以上均見《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中《語言和語言研究》一文)所謂“特殊訓練”,肯定不是一般訓練,更不是“不學而能”,怎麼能認為學問大、思維快,有聲語言表達就必然準確、鮮明、生動呢?徐光春同誌提出的“德才兼備、聲形俱佳”的要求,理應力爭達到。

新聞頻道的管理和創新,已經從“傳播什麼”的傳統認識,逐漸轉變為“怎樣傳播”的當代認識。新媒體的出現,把人類的視覺和聽覺延伸到了廣闊的空間,不但能聞見雷鳴電閃,又能明察秋毫之末,人類的社會行為,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掩蓋、遮蔽的了。一個新聞事件,你不報道,有很多人報道;一個重大新聞事件,會迅速成為全球的熱門話題。任何一個媒體,如果缺席,如果失語,人們便會忽視它的存在,久而久之,這個媒體便會被人們冷落,直至被人們遺忘。既然任何新聞事實都可以報道,那麼,怎樣報道、如何傳播,就成為一個媒體,特別是國家級媒體管理和創新的關鍵,就成為各個媒體相互區別、獨具特色的標識。麵對大千世界的風雲變幻,各個媒體之間,總是有真假之辯、是非之爭、優劣之論、臧否之說,還會各言其是、各持己見,直到事件結束無果而終,或真相大白勝負分明。長此以往,人們就逐漸在比較、鑒別中認識到各個媒體的價值取向和管理創新水平,同時專注某些媒體,而放棄另一些媒體。人們的選擇是無情的,當然也會隨著各個媒體不斷調整不斷革新的程度,而改變自己對於各個媒體的態度。這也為各個媒體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性空間,就看競爭的實力和應變的機製如何了。

新聞頻道的管理和創新,從世界各媒體的發展看,已經從微觀策劃,轉向宏觀創意,從一個欄目的設計,走向整個台、整個頻道的傳播運作和資源配置。管理也是生產力,它將同人才、資本一起,促進頻道的整體提升。“拿來主義”已經遠遠不夠,需要拿出勇氣,自己去開拓進取。其中,隊伍的建設和優化組合日益顯得重要。新聞頻道需要有一支特別能戰鬥的、堅韌不拔的主力軍,如星羅棋布的記者站和善於發現新聞線索、敏於報道新聞事件的記者,迅速抓拍新聞場麵、深諳鏡頭效果的攝像師,擅長報告新聞、能同新聞現場溝通的播音員和主持人,等等。現在,有些記者聲音和形象都不理想,急需培養或調整;大多數新聞播音員是合格的,隻是有些人還無力承擔重大新聞的播音或報道,因此令人常有後繼乏人之虞;有些節目主持人說話囉唆,冗餘度失控,語言表述太差,毫無精彩可言,甚至不及市縣級的水平。這都造成新聞頻道管理和創新的困難,所以不能不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嚴格管理,努力創新。

以上管窺蠡測,很不成熟。隻要有一點可取之處,願為引玉之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