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播音主持漫議——趙琳著《雙語播音主持藝術》代序
在全球化語境下,世界上很多電台、電視台都開辦了“雙語節目”,從而為雙語播音主持工作提供了展現雙語功能的平台。這是一個值得重視並應大力推廣的事業,是一個極具特色而又前途無限的學科。
一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各種語言也不斷地發生、發展、消亡、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當年所謂“日不落帝國”的英語,而今廣泛使用,並且派生出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等;漢語越來越成為舉世矚目、方興未艾的語言;有些語種卻在日益式微,甚至消失。但是,各個國家、民族的交往,正越發頻繁、愈加密切。兩種語言,或者兩種以上的語言,交互使用,相融對譯的情況,不僅在日常交際中,而且在廣播電視節目中,變得更為多樣,出現了色彩紛呈的形態。
現在,對於什麼是雙語節目?什麼是雙語播音主持?並沒有深入研究,也沒有大家一致的看法。這是任何新生事物都麵臨的普遍課題,需要我們充分利用這個可容性空間,開拓進取,獲得創新性果實。
根據我的理解,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所謂雙語節目,就是漢—英、漢—德、漢—法、漢—日、漢—俄等兩種語言共同存在的節目。所謂雙語播音主持,就是交互使用兩種語言播音主持。這裏需要闡釋的是“共同存在”和“交互使用”這兩個關鍵詞語。
共同存在,就是在一個節目裏,兩種語言全都存在,共同完成節目的傳播任務。它不同於在使用一種語言進行傳播的過程中,偶爾使用、個別出現另外某種語言的情況。那標誌就是:雙語的主體是一個(一個人或兩個人)。主體自己必須熟練掌握兩種語言,在節目中,一會兒使用這種語言,一會兒使用那種語言;如果由兩個人主持,兩個人都必須會說這兩種語言,用這兩種語言表述、介紹、評價、對話。因此,那些給主講人作翻譯、現場同聲翻譯的情況,主體隻限於使用一種語言,都不屬於我們研究的範圍。
交互使用,是指主體自身或者兩個主體之間,使用兩種語言進行有主有次的、有深有淺的、有繁有簡的、有雅有俗的講解評述。必須根據節目內容的要求加以變化,更要依據受眾的期待調整語言的具體布局。不同的內容要有區別,如屬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事情;不同的受眾就會有不同的文化層次,也會有不同的認知水平。這樣,便產生了各種類型、各種形態的雙語交互使用的節目。
二
語言學界一直堅守斯大林的觀點,認為語言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作為定義,這是不全麵的。工具,是一個譬喻,無法成為科學判斷。工具,是人之為人的“身外之物”,同人的思維、交際和傳播行為不會融合。語言的文化內涵、精神境界、意義認知、審美意識,是任何“工具”所包容不了、指使不動的。現在,一般說法又加上“文化的載體”,也不能顯示語言的深廣內涵。我們提出:“語言是人文精神的音聲化”。這個命題,回歸了語言本體,揭示了語言實質,進入了人類精神,觸及了神經係統,顯現了社會語境,厘清了曆史軌跡。應該說,語言反映了個體人的人生觀,以及個體與群體的關係。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行為舉止,禮尚往來,都表達了“言為心聲”的民族傳統觀念,既未誇大,也沒貶低。“口耳之學,幽眇難知,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語言本體的這種隨機性、即興性、主觀性、任意性,參與社會語言共同體平台的搭建和互動,雖被規範製約,卻自主性極強,這是不能完全用文字記錄下來的,也是不能完整無缺照樣翻譯出來的,更是不可模仿和重複的。任何一種語言,肯定映照出該民族的社會文化曆史背景,滿足著該群落前行的共同期盼,推展著該民族過去的模糊界定,發見著該民族未來的憧憬藍圖。
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混沌史、啟蒙史、開發史、成熟史,現在仍然活躍著的強勢語言,尤其存在著擴展史、保有他們的吸引力和話語權。那些衰落的、消亡的語言,已經退出了曆史舞台,當然也有他們的萎縮期、衰亡史。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無論哪種語言,它的背後,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道不盡的滄桑。也就是說,語言之下,或者語言之中,那千絲萬縷的枝蔓,那豐富多彩的圖景,那深邃廣遠的路徑,那奔突湧動的血脈,如果不是浸潤其間,耳濡目染,很難領略,更難傳承。特別是有聲語言的表達,時時處處都隱藏著未知成分,字字句句都包含著習俗積澱。不要以為懂某種語言,能夠聽說讀寫,就是掌握了該種語言,不對!那隻是皮毛!因為,那思維方式、詞語係列、表達訣竅……都還需要更為深刻、豐富的交互轉換,都需要更加艱苦、長久的全麵體驗!否則,就會出現“肚子裏有一枝竹子”(胸有成竹)那樣的笑話。
三
雙語播音主持,是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中一種特殊的形態。它同日常生活中的雙語交際,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它要求兩種語言都做到:“信、達、雅”。
運用中國播音學的理論,應該掌握三個方麵的基本原則:
首先,大眾傳播是傳播者通過電子媒介向廣大受眾進行的“引導性”傳播,必須了解其單向性和限時性——反饋不及時、不全麵;隻能在一定時間內傳播,不許超時、空缺、雜亂、中斷。要時刻維護國家利益、捍衛文化安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要灌輸受眾“應知”的,滿足受眾“欲知”的,讓他們想聽、想看,愛聽、愛看,耐聽、耐看。廣播應做到: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悅耳動聽;電視應做到:形神兼備、聲畫和諧、賞心悅目。二者都要實現“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