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前沿編(16)(3 / 3)

其次,要堅持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體現播音語言特點,熟練掌握播音技巧。努力做到:理解是基礎,目的是統率,感受是關鍵,感情要運動,聲音要變化,狀態要自如;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無稿播音出口成章。要強化語言功力,鍛煉自己的觀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現力、鑒賞力、調檢力、回饋力。要時刻想著受眾,時刻尊重受眾,一心為了受眾,堅決反對“自我表現”、“張揚個性”,堅決抵製迎合與媚俗。

再次,應該深刻認識語言傳播的三重空間:生存空間中的語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具有隨意性、片段性、破碎性、隱秘性、零散性等特點;規範空間中使用的語言是在比較正規的場合使用的語言,人們講求禮貌和規矩,會把那些私密的、混亂的、模糊的、汙穢的話語過濾掉,因此顯得公開、規範、正式和明晰;審美空間中使用的語言是追求美感的語言,不僅讓人明白內容,而且給人精神上的陶冶,使人感到錦心繡口。這三個空間,當然是以生存空間為源頭,為起點,以規範空間為標準,為表率,以審美空間為理想,為經典。三者又是互相補充,相互滲透的,不能剝離,不能割裂。

這樣,我們才能接近“信”——準確無誤,真實可信;“達”——通順暢達,美不勝收;“雅”——澄明清淨,心曠神怡。雙語均能進入佳境,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傳播高度,如此,便可承擔起道德責任和文化責任,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完成促進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的崇高使命了!

當前,我國的外語學習,不能不說陷入了某種誤區。據統計,全國數千萬人學英語,但是,80%以上的人水平不高;而堪稱“翻譯”的高級人才,需求極大,竟有90%的缺口!如此眾多的人趨之若鶩,卻效果很差,特別是進入了輕視母語的歧途,遺忘了母語文化的血脈,忽略了母語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的基礎地位和比較作用,甚至滑到了“數典忘祖”的地步,很值得深思,更值得警惕。至於雙語人才,最缺少雙語教師,而且成為培養雙語人才的瓶頸。這種不正常的現象,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呢?大多數人主要是“被逼無奈”!有的是為了“考級”,過不去就不能入學、不能升班、不能畢業、不能就業;有的是為了“出國”,家長所盼,親友矚目,硬著頭皮去學;有的是……總之,大都不是出於自願。語言的習得,必須先有樂趣,再有喜好,然後才有專心致誌,才會成效斐然。因為“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澤東語)。學習母語和外語,應該處於互補的狀態,不應舍本逐末,不應導致“負遷移”!什麼時候,我們不再有強製、逼迫呢?我們急需培養外語翻譯、雙語教師,也急需培養雙語播音主持,但那是在自覺自願的基礎之上的,而且成為他們的理想目標,成為他們“學有所成”、“業有專攻”的畢生追求!

我們的雙語教育,起步較晚,雙語的學曆教育更是處於摸索階段。教材建設,還缺乏專業論著。這與世界潮流的走向和速度都存在巨大差距,同培養雙語人才的要求和格局,也很不適應。而雙語播音主持的人才培養,更是迫在眉睫。因為,雙語播音主持,是雙語教學的樣板,是雙語人才的目標,是雙語傳播和交流的豐富資源與前沿表現。抓住這個模塊,提升它,拓展它,必然引領整個雙語人才培養向著更標準、更完美、更廣闊、更深邃的境界前行。

趙琳同誌,英語基礎紮實,在攻讀碩士期間,主攻中國播音學。留校任教後,不但擔任播音創作基礎課的講授,而且主講英漢雙語播音主持課程。她還應約去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采訪外國專家、首腦,報道上海OPC會議等重要活動。她的課,資料豐富、典型,講解通俗、生動,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多年來,她利用課餘時間,深入探究,積極鑽研,在她的碩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不斷充實提高,終於完成了這本專著,填補了這個領域的學術空白,建立了雙語播音主持專業的理論體係,實在是難能可貴,可喜可賀!

雖然,這本專著還顯得有些稚嫩,理論話語還不夠豐滿,但是,它卻為雙語教學、雙語播音主持的基本思路、基本觀點、基本框架、基本規律,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特別是很多院校都開設了這個專業,招生人數與日俱增,這本專著必將成為倍受關注、師生必備的教學用書。至於雙語節目,還會不斷擴展、逐漸多樣,雙語播音主持的研究任務,必定任重道遠,在這個領域,是大有可為的。

預祝這個學科在長足的發展中,日新月異,成為語言傳播中的生力軍!

言不盡意,可以為序?

張頌寫於2007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