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胡適談教育:讀書應於不疑處有疑(5)(1 / 3)

正是由於女子教育的發達,因此美國女子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也十分巨大——她們都積極地投身於社會建設之中,從事各類工作。尤其是教師職業,女性占據的比例要遠超男性。幾年留學生涯,讓胡適深深感受到了美國婦女為社會進步所提供的巨大力量。美國婦女的“自立”精神,不隻是表現在工作方麵,也體現在婚姻方麵。很多美國女子終身不嫁,其原因或許有更多,但究其根源,胡適認為:“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我上文所說那種’自立‘的精神,那種’超於良妻賢母‘的人生觀。有許多女子,早已選定一種終生的事業,或是著作……都可用全副精神全副才力去做。若要嫁了丈夫,便不能繼續去做了……”胡適對美國這種女子教育和女子自立的精神十分讚揚。他希望可以通過這種精神來解決中國婦女所麵臨的困境,再輔之以教育,最終實現中國廣大婦女的自強自立。他認為,婦女們應該從繁瑣的家務中解放出來,積極從事社會工作,實現真正的獨立。

在胡適看來,解放婦女們的思想,培育其自強自立的精神,就是一種教育,並且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活教育。

美國婦女的這種“自立”精神讓胡適感到振奮,而中國婦女感受封建製度舊倫理道德的壓迫的軟弱性格,讓胡適深為痛惜。因此,胡適大力提倡女子教育,倡導女子的“獨立”精神。

中國古代講求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正是因為這種觀念的存在才導致中國女子教育極不發達的,自古以來,女子成才的事跡更是寥寥無幾。

一次,胡適為一位女作家的文章作序。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中國近三百年間竟然產生了兩千多位女作家。他這樣寫道:“三百年之中,有二千三百多個女作家見於記載,這是很可注意的事實。在一個向來輕視女子,不肯教育女子的國家裏,這種統計是很可驚異的了。”雖然這種具有衝擊力的數據統計給胡適帶來了一些驚豔感,但他表現最多的還是無言的痛惜之情。因為他發現,盡管女作家不少,但大都是詩詞方麵的,真正從事學術研究的幾乎沒有。在那些詩詞作品中,也都是些沒有什麼新意,無關緊要的作品,基本沒有任何文學價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胡適認為,這跟她們當時所處的社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更是與當時的教育現狀有著直接關係。由於教育上對女子的歧視以及當時盛行的八股教育,使那兩千多位女作家的作品竟成為有韻的八股。

在這兩千多位女作家中,胡適也發現了幾個稍有成績的,但經過考證發現,這幾個基本都是家學淵源,在耳濡目染之下,才有此造詣。因此,胡適十分感慨地說:“如果有更好的家庭境地和教育製度,這三百年的女子不應該隻有這一點點的成績。”

在胡適看來,中國婦女擁有驚人潛力,如果利用合適的教育方式加以訓練,必然可以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他認為,近代大學應該打破以往的偏見,對女子一視同仁,招收女學生,讓女子也可以接受與男子等同的教育。他的這一認識是值得肯定的,這為女子就學言論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依據。

在胡適以及許多進步學者的倡導下,北京大學在1920年破例招收了將近10名女學生。此後,各地高校都解禁了對女子入學的限製,開始招收女學生,男女同校的現代化大學製度逐步得到完善。這種教育模式為中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胡適對現代教育做出了哪些貢獻?

胡適終其一生都在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所奔走,他對教育的實踐也是多方麵的——他不僅擔任過講師、教務處主任、校長,還擔任過文學研究所的所長。在他多半生的教育生涯中,他無疑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育經驗。近代教育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的製定和實施,幾乎都與他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

起初,胡適對封建主義舊文化進行了十分深刻地批判,而在後來的新文化運動中他則提出了很多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在反對舊教育方麵發揮了重大作用。他所著的《文學改良芻議》一經發表,便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震蕩。該文就是與封建主義舊文學的宣戰書。為了讓胡適的這一思想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陳獨秀做出了一篇行文更為激烈的《文學革命論》,並附文:“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餘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學革命‘大旗,以為吾友之聲援。”因為新文化運動領袖之間的密切配合,“文學改良”的呼聲日益高漲,逐漸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並激起了驚濤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