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哈佛大學“零點項目”中的藝術教育(2)(1 / 3)

弗洛伊德與皮亞傑的理論涉及了人類行為與發展的各個方麵。精神分析理論已滲透到許多領域中,但它依然與對人類個性與生活感受的研究息息相關。弗洛伊德關於人的個性的觀點對人類發展的研究有巨大的貢獻。他強調人的情感作用,傾向於將兒童視作尚未成熟的成年人。盡管他按照占優勢的性特征將人的發展階段分為口腔期、肛門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但他很少提及在這些不同時期出現的思想、情感有什麼質的不同。作為發展心理學家的皮亞傑與為了解釋成人病征而研究兒童的弗洛伊德不同。他認為“兒童與成人在概念化的方麵有著質的不同”。他看重科學思維,強調的是認識的作用,以科學家作為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加德納指出,兩者的理論各有其片麵性。皮亞傑所說的發展過程是一係列性質不同的認識階段;弗洛伊德的發展過程是由一係列居支配地位的情感組成,它們會以同樣的形式重新出現在生命周期的各階段。加德納在試圖調和兩者的理論以論述人的發展,也就是在調和發展中的認識途徑與情感途徑時,發現藝術是情感與知識的絕佳結合點。“對藝術和藝術家的任何心理學分析都包含著人類發展的結合了的觀點”。

加德納認為,藝術的過程包括“四種參與角色或參入態式及一件藝術品”。藝術品是指雕塑、繪畫、詩歌、音樂、舞蹈等具體的作品。

四種角色是指創作者、欣賞者、表演者與批評者。每一種藝術形式都包含了兩主體間的交流:一個主體創造符號對象,另一個主體按特定的方式去理解、欣賞這一對象,並對之作出反應。既然藝術是一種個體間主觀意識的交流,人就必然地被包含到了藝術過程之中。加德納確信,自己的這種關於藝術的觀點,以其主客觀因素的結合而超越了情感與認識、情感與思想之間的界限。

為了更好地論述藝術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加德納假定:在生物體出世時就有獨立存在並出現在生命全過程中的三個係統:製作、知覺與感受係統。製作係統產生行動或行為,涉及生物體得以進行動作的設計;知覺係統的結果是識別或區分,涉及生物體所對之產生感受的環境特征;感受係統的結果是情感,涉及生物體的現象經驗或主觀經驗。

所謂發展就是這三個原初是分立的係統逐漸相互影響、相互包含的過程。

製作係統的作用與定義能力和解決難題的能力聯係緊密。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就包含了行為的選擇與配合,它涉及到物質對象或符號表現。創作中的藝術家與遊戲中的兒童盡管在技能層次或材料難度上有很大不同,但他們都需要運用他們的製作係統。兒童與藝術家的不同就在於其製作係統與其他發展係統相結合的程度以及藝術家所用的符號材料上。

知覺的最原始形式是向性知覺,即“生物體出生後的一段時間裏對特定刺激物的感受性”。另一種知覺形式是偏向知覺,即生物體按興趣等級對具有某種特征刺激物的感受性。高級生物體還會發展出一種完形知覺,按照康拉德·勞倫茲的定義,“完形知覺是在式樣和對象中識別和認出本體的能力,縱使這些式樣與對象出現在不同的背景與偽裝之中也罷”。另外,還有兩種知覺是隻有人類才會具備的,一種是超完形知覺,即超越完形而看到某種構成完形及其背景特征的細節的能力。知覺係統決定著人類審美感受性的發展,對於藝術過程的參加者來說,關鍵的就是這些知覺能力。

感受生活是藝術過程的主要成分,對發展中的生物體與藝術過程的描述必須與個體的感受結合起來。人不僅有感受的能力,還有改變感受的能力。人可以通過自我控製與對6處事件的暗示而調整感受。

人也能通過與符號的接觸而經曆全部的情感狀態。感受係統在藝術創作與藝術知覺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比如,創作者力圖在作品中表現自己的某種感受,在確定其感受借以把握與傳達的效果時,他主要依賴於自己的主觀反應;欣賞者被藝術品感染時,他才能開始真正理解藝術品。

在兒童早期所呈現出的關於係統的交互作用中,有三種最為突出的與藝術有關的例子:解決難題、模仿與傳達。藝術家的大部分活動可以看成是某種難題的提出與恰當解決。模仿是藝術的重要特征。個體要通過對其他實踐者的觀察與複製才學會掌握藝術形式。藝術是一種交流的形式,藝術家的感受性要通過藝術對象傳達出來,觀眾也是通過藝術對象來識別這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