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加德納認定,藝術家使用的是與兒童同樣的發展係統,但他們使用的方法不同。藝術家的“行為、知覺與感受是指向符號的,指向那種浸染著有參照意義的因素,指向那些代表其情感、經驗、觀念、知識、對象和欲望的因素的,是指向那種向他體現出重要特征與特質的因素的”。這種符號運用的能力都要依賴於兒童生命中第一年的發展。
兒童要參加到藝術過程中去必須首先要有運用符號的能力。起初,兒童眼中的對象往往與某種經驗或指向對象的行為相聯係。隨著三係統的發展與相互影響,兒童就具有了符號化的能力,即理解對象,並能“把已知對象與圖畫、標記或其它意指它的因素聯係起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在生命最初的幾個月,求生的力量先集中在口腔,然後轉移到肛門區,進而又轉移到生殖區。艾裏克·艾裏克森在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上,又描述了各個區域獨特的功能行為或“態式”,並從中尋求主要的心理含義。口腔區有攝取食物的傑出功能。處於口腔區階段的幼兒有兩種心理形態:一種是“得到”(早早)或被動攝取,一種是“獲取”或維持,是主動去找食物。此外,幼兒還得到或獲取觸覺經驗、視覺刺激、母愛,等等。幼兒從這些形式上類似的活動中經驗到密切的關係時,生理上的東西便呈現出心理學意義了。他把分散的製作活動感覺成具有類似特質與共同情感伴隨物的活動了。肛門區階段的支配態式是維持或排泄。開始與排泄物有關,漸漸與其他對象、個體與現象相聯係。生殖區的獨特態式是侵入、收入與包含,也逐步成為兒童獲得經驗的特征,並在其幻想與現實思考中起作用。
加德納認為,態式實際上是幼兒與外界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原始手段。一個幼兒不僅不斷地經驗到自己體內以及環境相關的態式,而且還傾向於區分他所見到的各種刺激物中相同的態式外形,並以某種態式方式處理外界對象。各種態式都是抽象的概念,是對世界的普遍態度。各態式的實施中都包含著許多特定的維度或“向式”,這些向式與速度、力量、確信等相聯係。有了向式,態式才得以實現。加德納通過研究發現,態式通常要從心理功能向社會與文化經驗進行擴張。它是用以向符號行為轉換的過程,也是三個發展係統所借以作用於環境的行為。態式以及態式—向式經驗的範疇和對象世界都是符號運用過程中的構成因素。對象隻有通過行為和態式、向式結合起來,才能進入到幼兒的經驗中去,形成他對主客觀世界的進一步認識。在藝術活動中,藝術欣賞者與創作者在與藝術對象的某種距離中取一個位置,從藝術對象中汲取某種特質,又把某種需要的特質注入對象中去。
這些與審美對象相聯的特質多是那些支配幼兒的經驗的特質。因此,兒童在與自己身體或外界對象接觸時的最初態式—向式情境為後來與藝術對象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基本的範例。簡而言之,兒童所“共有的身體經驗構成了後來符號‘分享’知識的基礎,它帶有那種部分地依照態式—向式特質之共同經驗而進行藝術交流的可能性”。
加德納是“兒童藝術家”觀點的支持者。他認為,兒童具備了藝術家的某些特點,他們從很小就在某種程度上參加到審美過程中去了。
他們在三個發展係統中實現了態式—向式的普遍特點,依照開放、深入、有力等可變性方式進行知覺、感受與創作。兒童開始使用符號時,隻是把它們當做是具有一般意義上的對象來處理。然後他們會逐漸理解各種係統的特定特質及相互關係。當兒童能夠運用某一符號係統後,他的自我意識、組織力與傾向力就大大提高了。當然,符號係統的發展原與知覺、感受、製作三個發展係統所遵循的原是相同的。加德納由此得出結論,“發展係統的功能原是延續的,而功能所發生在其中的領域是非延續的”。形式感與平衡感本來是早期製作與知覺的特征,後來卻被轉移到符號運用過程中,並使多數兒童作品中具有了明顯的審美特質。隨著符號係統的發展,兒童的識別、知覺與感受活動越來越熟練,並開始理解審美對象的形式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