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哈佛大學“零點項目”中的藝術教育(2)(3 / 3)

兒童在符號運用階段已經從兩方麵成為藝術過程的參加者。一方麵,在對自己作品與他人作品中的知覺能力中,兒童表現出了對藝術形式方麵的敏感性;另一方麵,兒童實現了審美循環過程中的三種角色:

欣賞者、創作者與表演者。所謂表演是指兒童具備了把他人作品的某方麵傳達給欣賞者的能力。加德納認為,兒童生活中起關鍵作用的是藝術的過程與實踐,兒童藝術的質量並不重要,因此,將判斷或批評引入兒童藝術發展並無益處。在此,加德納又重複了羅恩菲爾德的觀點,即反對成人對兒童的藝術活動進行幹涉。但加德納又指出,兒童具有了批評敏銳性之後,有必要接受藝術傳統方麵的指導。

(第四節)“藝術推進”項目

“零點項目”承認藝術的認知屬性,因此反對在藝術教育中隻強調藝術創作的重要性。其研究人1主張要“向學生介紹在藝術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藝術家個體的思維方式,包括實踐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和藝術作品文化背景研究專家的思維方式”。加德納認為,他們所主張的藝術教育與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並不相同。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兒童在早期應以藝術創作為主。兒童越是積極地介入到藝術創作中去,藝術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而且,年齡尚小的兒童在藝術作品的構圖上很有藝術家的天賦。第二,關於藝術感受、藝術史及其他外在於藝術的活動要與兒童的創作聯係起來。第三,藝術教師要精通藝術思維。音樂老師要能運用音樂思維,視覺藝術老師要善於運用視覺空間思維。第四,藝術學習要盡可能圍繞有意義的專題進行。第五,反對製定從幼兒0到高中的連續性藝術教育計劃。“藝術修養的培育,要靠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持續接觸藝術風格、藝術創作、藝術流派等核心概念……藝術教育的課程必須以螺旋式發展的特點為基礎。”第六,重視藝術教育中的評估作用。第七,藝術是個極度個人化的領域,學生在藝術中要進入到自己與他人的情感世界。因此,藝術學習並不僅僅是掌握某些技巧和概念。第八,反對向學生講授如何判斷藝術。但要讓學生知道,藝術品的傳播與流行的藝術品位和價值有關。第九,藝術教育並不僅僅是藝術教師的任務,它還需要藝術家、管理人1、研究人1與學生自己的密切協作。第十,藝術教育要堅持“寧精勿濫”的原。每個學生不可能學習所有的藝術形式。學生隻精通一種藝術形式,比對多種藝術形式都一知半解要好。

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零點項目與教育測試中心和匹茲堡公立學校的教師與研究人1經過五年的合作,為高級中學程度的學生設計了一種新的藝術課程和評估方法,被稱為“藝術推進”項目。此項目的目標是以學生為導向進行藝術學習。它把藝術教學與藝術評估結合起來,為中學生確定了三種藝術形式:音樂、視覺藝術與富有想像力的寫作。在“藝術推進”項目的教室裏,學生們通過三種途徑來接觸藝術形式。(1)創作——學生們通過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到音樂、文字與視覺形式中來學習各藝術形式的基本技巧與原;(2)知覺——學生們研究藝術品,理解藝術家做出的選擇,並領會自己的作品與他人作品之間的聯係;(3)反思——學生按照個人標準與本領域中的優秀標準評估自己的作品。

“藝術推進”項目的研究人1還發展了兩種教育模式,以運用評估與自我評估來加強藝術教學。第一種模式是“領域專題”。研究人1開發出一套稱之為“領域專題”的實踐練習,涵蓋了感知、創作與思考這三方麵的能力。領域專題本身並不組成課程體係,但要適合某一標準的藝術課程體係。它主要是鼓勵學生要像實踐中的藝術家那樣去解決各種藝術活動中的問題。第二種模式是“代表作品輯”。主要是收集起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的所有作品,包括藝術成品,原始素描,草稿,與他人的討論稿,以及與學生自己的專題相關的藝術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追溯學生在創造性過程中每一階段上的發展,評估學生的能力,並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潛在能力。

“藝術推進”項目是藝術教育的一種實踐。它在美國的教育界已經引起巨大反響,並被許多學校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