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的特點
藝術教育已成為美國國民教育體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藝術教育幾十年來的發展,發現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1)藝術教育與發展心理學理論形成了一種互動關係;(2)既重視藝術的外在功能,也重視藝術的內在價值;(3)藝術教育方法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一、藝術教育與發展心理學理論的互動關係
發展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觀察兒童心智的規性變化,這些變化是自然發展過程的一部分。發展心理學的目的是理解人類在走向成年的路上所經曆的不同發展階段,並引導兒童在各個階段健康成長。發展心理學在對人的成長與變化的研究中做出了一些關於人類發展的原因和目的的假設,正是這些假設極大地影響了藝術教育領域。
傳統發展心理學中最重要的假設是人類的成長是一種固有的、不可避免的趨勢,認為人們能夠選擇自己的體驗並能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各種決定。這一假設使人們確信要讓兒童自己指導自身的成長,成人的幹涉越少越好。羅恩菲爾德的藝術教育思想就采納了發展心理學的這一假設。第二個相關的假設是每個人在成長中會經曆順序相同的心理轉變。也就是說,成長的各個階段是普遍存在的。這並非是說環境的影響毫無意義,隻是這種影響不足以改變發展的基本過程和方向。這一假設意味著發展中的主要轉換將會通過個人理解世界與擴展體驗而自然而然地發生,無需借助外力。第三個假設是行動在發展變化中的重要性。對皮亞傑來說,行動是發展的根本,做是理解的關鍵。兒童天生就富有積極性、探索性與好奇心。他們一方麵有濃厚的興趣,一方麵慢慢“增進技藝以獲取理解世界的新結構”。發展心理學的這些假設應用到包括藝術教育在內的教育領域,必然引起教育實踐原的相應變化。
發展心理學家提倡開放式教育,主張拋開正式教育中結構性的、連續性的說教式課程。教育界人士最明了傳統教育中說教式方法的局限性,因此他們能積極響應發展學家們的號召。開放式教育充分滿足了個性化人群的需要,培養具有開拓精神、樂觀、有任心的學生。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進步主義理念似乎最有希望實現這個目的。但到了60年代,開放式教育的缺陷顯現出來。70年代,人們開始重估發展心理學在教育界的應用。鼓動孩子們不受規訓的教育理論被棄置一邊。
在藝術教育領域,傳統學科重又受到重視,在教育改革中獲得指導地位。這些學科的優點在於它們直接與所涉及的主題相關,直接談及應教授的內容,也明顯地導向一種更具結構性、方向性、以成人為中心的教育。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恰恰就是將結構式、說教式經驗帶回藝術教育課程中來。發展心理學在藝術教育領域還有利用的價值嗎?閱勻弗爾德曼認為,發展心理學在其應用領域如藝術教育理論的影響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與發展。最重要的變化是對普遍發展與非普遍發展之間的區分,前者是指在所有人身上都會發生的、不可避免的變化與轉換的各個方麵,後者是指那些需要係統運用文化資4以及經過個人努力才會發生變化的各個方麵。普遍性與非普遍性變化都需要以環境為條件,前者所需的條件具有非特殊性、自然與自發的特點;後者所需的條件具有特殊性、文化性與計劃性的特點。特殊的文化資4在兩個領域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對普遍性發展來說,如學習說話,文化性資4可能會有利於發展但並不能起主要作用;對非普遍性發展來說,如學下棋,持續、係統、適當的努力是絕對必要的。普遍性發展的理論隻能作為教育計劃中的一般性指導。非普遍性發展領域囊括了藝術、數學以及學校課程中的其他學科,重視技巧和技能,態度和情感上的變化過程,為藝術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更均衡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