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的特點及對中國藝術教育的啟示(1)(2 / 2)

人們一直用認知發展理論來分析人類心智各方麵的成長。它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自我認識與自我理解。皮亞傑主要分析了我們對科學與邏輯的理解發展過程,發展理論運動中的另一個著名人物庫爾堡分析了我們對道德的理解發展過程。帕森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力圖用認知發展理論中的觀點與原來分析審美經驗。帕森斯從十年的研究中得出結論:人們對藝術的理解是按階段循序發展的。兒童對繪畫內容有著基本相同的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以基本相同的方式重新理解繪畫,以更好地洞察藝術品的意義。結果就導致了一種普遍的審美能力發展順序。順序中的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發展進步。每前進一步,人們對藝術就有了更充分更完善的理解。

發展心理學家勻加德納大力倡導藝術教育者從認知的角度來思索藝術教育問題。他不僅從日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角度來理解人類的發展,還涉及到他所謂的包括藝術家、演1、批評家和觀眾在內的藝術圈。加德納進一步將精神分析、格式塔與生態學等理論整合進他的人類發展圖式及態式—向式概念中,並解釋了人的製作、知覺與感受體係在理解力的成長過程中怎樣互相影響。從本質上說,個人理解力是從人類行為的簡單的、非符號性方式向更為複的方式發展。加德納還比較了藝術與科學過程的同與異。

二、當代美國藝術教育既重視藝術本身的內在價值,也重視藝術的外在功能

一般人會認為,藝術學習使學生得到審美體驗與審美愉,幫助學生去發現去理解美。這種觀點導致人們認定藝術的目標就是提供審美體驗——一種美的或與美相關的體驗。把有關審美的觀點與藝術目的混在一起為藝術教育辯護,使許多人誤認為藝術與藝術教育隻是簡單的美的創造與學習。越來越多的美國藝術教育界人士卻認為,美隻是藝術重要的一個方麵。藝術學習若僅局限於審美愉上,就容易忽略藝術的認知與社會功能。

正如亞裏士多德所區分的那樣,我們不僅需要實用的東西,也需要那些使我們真正成為“人”的東西。世上非自然生成的事物都是人類的一種構建。它們是總的文化王國的一部分。社會與教育重視文化中那些關係到實際性“問題解決”的方麵,如工程與技術。美術、實用藝術與文藝也是文化的根本。它們教授給人關於自身、社會以及個人與社會相互影響時產生的價值等重要知識。說到底,它們的作用是為解決實際性問題指明目的和方向。但這種作用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視和誤解。科技給世界帶來諸多奇跡,卻沒有指導世界如何控製科技的應用,了解科技潛在的危險以及對人類生活質量的影響。社會努力去做某事的重要性和意義反映了社會所器重的價值體係。構成人類世界的眾多視覺形式都是通過反映社會的價值而獲取傳播意義的。沒有社會價值的影響,視覺形式就無法發展、演變,反過來,它們又影響價值。理解視覺形式與意義間的複關係的前提是理解它們所屬和4起的視覺藝術。因此,論證視覺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僅依靠流行的審美概念,也要認識到視覺形象是現代社會中一種傳播意義的途徑,正確估價視覺智識的功能與必要性。

羅恩菲爾德的藝術教育理論以兒童的成長為重心。因此,他認為藝術教育的任務並不在於培養審美體驗,也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藝術家,而是要使兒童獲得其他課程所不能提供的成長機會,使兒童富有創造力、心智獲得健康發展,從而能夠創造並適應未知的未來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