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研究人1強調藝術的認識功能,並認為藝術與科學一樣,是人在理解過程中發現、創造與增長知識的手段。他們反對將審美經驗的認識等同於概念的、推論的和語言性的東西。他們將藝術視為指涉世界的多種符號係統中的一種,因此尤為看重審美經驗的認識性。另外,藝術教育能開發人的音樂、空間、語言、身體運動等各方麵的智能,對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審美能力的發展並不是帕森斯理論的最終目的。他的論證恰好符合美學中的傳統理論——藝術是一種自我表現。帕森斯采用這種傳統觀點,認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優化人的審美體驗增強對人的自我與本質的認識。
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各方麵都成熟的學生,使他們能熟知各藝術學科的主要方麵,能用藝術媒介來表達思想,能看懂藝術,評論藝術,能了解藝術史,以及美學中的基本概念。學者們認為,普通教育應當是均衡全麵的,必須涉及人類經驗的所有主要領域,其中也包括審美領域。審美領域關注人類情感的特殊體驗與以形象表達的意義。審美領域的教育體驗培育人的知覺力與想像力,使我們了解人為環境中的對象與自然對象。審美體驗能通過感知自然界與創造對象的世界來獲得。但當人們想獲取審美體驗時,首先會轉向藝術。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特別重視視覺藝術,將視覺藝術品視為以特殊的形式展示深6涵義的集合體。理解藝術品中所象征的意義需要培養學生解開這種意義的能力。沒有學會理解視覺形象的學生會很容易地成為大眾媒介通過形象隨意操縱的犧牲品。
藝術教育領域的理論思想很快從一個極端發展到另一個極端,人們的興趣從藝術的情感層麵轉移到了藝術的認知層麵,但又認識到,不能過分強調藝術的認知屬性。我們隻需明白,智能思維、推理或更高級的意識活動在創造藝術與理解藝術的過程中是重要的因素。這意味著藝術理解與欣賞中的理性與感性會實現一種可行性的融合。正是由於美國藝術教育界既重視了內在於藝術本質的藝術教育目標,也看到了藝術外在功能的重要性,才使得當代美國的藝術教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三、當代美國的藝術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當代美國的藝術教育最初以學校畫室藝術為主,注重學生的創作實踐。隨著藝術教育理念的演變,藝術史、藝術批評與美學等學科也成為了藝術教育的基本內容,並成為藝術創作的有益補充。
藝術教育中所涉及的藝術種類也不再僅限於視覺藝術,而是形成了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多門藝術種類並重的局麵,從而大大擴展了學生的藝術視野。
當代美國藝術教育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中的藝術為主要學習對象。
在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藝術教育界開始注意起各種不同文化中的藝術,並把這種融合文化多樣性的藝術教育視為促進不同文化人群相互交流、溝通的最佳手段。
另外,美國的藝術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藝術學科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同一學科在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也都有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目標。
(第二節)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的發展對我國藝術教育的啟示
不可否認,藝術教育是我國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中國在邁向現代化的途中,從某種程度上也經曆著與西方工業化國家同樣的困境:人們對物質的追求超過對審美的追求,更多地從經濟層麵上考慮問題,導致了生存環境的惡化與精神品位的單一;教育體製帶有嚴重的功利主義色彩,重科技教育,輕藝術人文教育;這種教育體製隻能培養出應用型的專業人1,卻不能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因此,藝術審美教育必須得到重視和加強。
為加強我國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從1995年起,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將包括藝術教育在內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作為重點,並在全國52所高等院校進行試點。高等教育出版社隨即出版了《大學美育》《美術鑒賞》《影視鑒賞》《音樂鑒賞》四本書,旨在對大學生進行全麵的審美指導。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明確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於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中小學要加強音樂、美術課堂教學,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為學校美育工作創造條件,繼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各類文化場所(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紀念館等)要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鼓勵文化藝術團體到學校演出高雅健康的節目。農村中小學也要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4,因地製宜地開展美育活動。”《規定》明確了美育的主要途徑是藝術教育,但對各級藝術教育的具體實踐措施與標準卻並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