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基礎(1)(1 / 3)

農村發展主要理論

一、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理論

馬克思充分認識和說明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他認為,生產資料的生產總是人類的“生存與一切生產最先決的條件”,“一切勞動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產食物為目的的”,“食物的生產是直接生產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而農業勞動作為社會再生產的起點,特別是農業剩餘勞動或農業剩餘產品,是人類社會分工和進一步發展的先決條件或前提。

我國《農業經濟學》教科書幾經改版,而且不同作者在不同時代對於農業經濟學的研究有不同側重,但是對於農業的基礎地位的認識是一致的。首先,農業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中,食物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而食物隻有通過農業才能生產出來。農業生產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和自然界的無機物合成碳水化合物等營養要素的功能,至今無法替代。其次,農業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賴以生存的基礎。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體現在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關於農業貢獻理論,最早是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張培剛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提出。他在《農業與工業化》中,從食糧、原料、勞動力、市場等四個方麵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作了科學的揭示,並且已經注意到農業通過向國家納稅和輸出農產品而形成的資金積累和外彙儲備作用,由此斷言農業的基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BruceF.Johnston、JohnW.Mellor把農業作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提出了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勞動、資本、外彙、糧食和市場5大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SimonKuznets認為,農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具有產品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彙貢獻等四種貢獻能力。該理論作為農業貢獻理論的代表被廣泛引用。

正因為農業這種特殊的基礎地位,決定了政府必須通過相應的宏觀調控和微觀規製手段來保證農業的穩定發展。

二、工業反哺農業理論

工業反哺農業,是對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工農關係、城鄉關係變化特征的一種概括。工業反哺農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現象,從國際上看,許多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經曆過由農業哺育工業轉向工業反哺農業的過程。

一般來講,在工業化發展初期,需要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發展。農業對工業化提供資本積累的方式主要有:①直接的勞動力投資。②課征農業稅,即向農業勞動者榨取“剩餘”產品。③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壓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④通過出口農產品,換取外彙。可以看出在該階段,政府的幹預對於農業資源向工業部門的轉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業已基本具備依靠自身積累進行獨立發展的能力並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而農業則完成了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積累的曆史使命,轉變為維持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在該階段要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除了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外,政府同樣應該發揮幹預作用,采用合理手段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從國際經驗看,很多發達國家也是在這個階段實施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

根據國際實證考察,當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以下標準時開始實施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①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中的份額降到15%;工業與農業增加值的份額比例約為3∶1。②農業就業人數占社會總就業人數的比例降到30%。③人口城市化水平達到35%以上。④人均GNP(1980年美元)達到800~1000美元。這是國際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從這幾個經濟指標來判斷,我國目前已經基本進入到以工哺農階段。因此,需要國家采取工業反哺農業政策,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實現工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

三、改造傳統農業

目前,在發達國家中,農業與其他經濟部門已經過渡結合為一個一體化的經濟部門,農業就是一種企業,農民或農場主相當於企業家,農民是商品生產者,具有廣博的知識。但相比起來,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是就業的主要部門,但不一定是對國民經濟貢獻最大的部門。現代的工業部門與落後的農業部門並存的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的共有特點。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現象更為典型,主要表現在: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於農村。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嚴重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我國相對貧困和落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