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何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呢?西方經濟學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進行了很多研究,其中最具影響的是美國的西奧多·舒爾茨,他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指出,鄉村貧窮的原因在於第三世界的農民缺乏可利用新技術和適應這一新技術變化所需要的人力資本,而這種狀況又是由於第三世界國家忽視農業政策以及對農業研究和鄉村教育的低水平投資所造成的。要促使第三世界的農業發展,使傳統農業得到改造和發展,就必須向農民提供新的、更有生產力的生產要素以及利用這些新要素的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要高於物質資本的收益率。重視和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口質量,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
四、農業多功能性理論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最先在其“稻米文化”中引入了農業多功能性概念,之後又相繼出現在《21世紀議程》、《羅馬宣言和行動計劃》等聯合國文獻之中。農業多功能性,是指農業不僅生產作為貿易對象的農產品,而且還可以通過持續的生產活動,生產農產品以外的有形或無形的價值。即農業具有商品生產和非商品生產兩種功能。農業的多功能性既決定了農業是一個特殊的、需要保護和發展的產業,又預示著農業與其他產業有所不同,農業除了確保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供給之外,還發揮著防止洪澇災害、涵養水源、防止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處理有機廢棄物、淨化空氣、提供綠色景觀和自然景觀,以及傳統文化的繼承等多方麵的作用。目前,歐盟、韓國和日本等國,已經對農業多功能所具有的正的非商品產出(即正外部性)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並作為保護其國內農業和農產品市場,維持其農業高度保護政策的重要依據。農業的多功能性具有明顯的區域範圍特點,它可以在全球、國家(區域)、當地等不同範圍發揮作用,主要表現(見表2-1)。
汙染排放和治理通過對農業和農村就業對農村社區產生穩定效果家庭的價值及對不同性別成員的影響地區性和農戶糧食安全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效果利用景觀和文化開展旅遊等活動土生土長的知識傳統技術五、兩個趨向思想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即: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在2004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又明確提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的支持‘三農’發展”。“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為我國新時期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製定新的“三農”工作思路、新的“三農”政策措施、解決“三農”問題、促進“三農”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和條件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分析和研究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中國農業發展階段以及認真總結國內外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踐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征。即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在現階段,我國綜合國力和財政實力顯著增強,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經濟基礎;另外,從國際社會發展經驗考察,我國在經濟結構、就業結構、城鎮化發展水平等方麵,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而且近幾年來,中央為支持農民增收、擴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村發展所製定的一係列製度安排,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一、綜合國力和財政實力的增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經濟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1979~2000年,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95%,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大大高於同期發達國家年均25%和發展中國家年均5%的經濟增長速度。2001~2005年中國GDP年均增長速度超過85%,且經濟增速逐年加快。遠超同期世界平均45%的增長速度以及20個工業化國家平均25%的增長速度。2002年,我國GDP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102398億元,比上年增長8%;2005年中國GDP達183956億元,超過意大利、法國和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