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要工農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國的穀類、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豬牛羊肉、電視機、化肥、水泥、鋼等重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發電量、棉布、化學纖維的產量居世界第二位。在對外貿易方麵,1978~2005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以平均每年17%的速度增長,2005年出口貿易額突破14000億美元,約占世界貿易總量的7%左右,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中國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張,為綜合國力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機。
在國家財政收入方麵,經過20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我國的工業和城市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國家財政收入也大幅度增長。
在財政總量的擴張過程中,財政收入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農業稅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1950年,農業稅占當時財政收入的41%,1979年降至55%,2005年農業各稅占各項稅收的比例僅為33%。實際上,農業各稅中的主要來源是契稅,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稅(農業稅、農林特產稅和牧業稅)2005年隻有594億元,僅占02%。這表明在曆史上對中國工業化曾作出重大貢獻的農業稅,對目前的工業化和國民經濟的貢獻已經微乎其微。反過來也說明,中國目前的財政收入狀況已完全能夠為全麵取消農業稅提供財力保證。
二、經濟結構的重大轉變表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機基本成熟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根據國際經驗,一些主要指標均表現出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階段。
1.人均GDP。2003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達到1090美元,開始步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2005年又達到1714美元。而且,許多東部沿海省、市已經超過3000美元,北京、天津兩市已達到3000~5000美元,上海市更是高達5000美元以上,與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相當接近。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速度將進一步加快。人均GDP的提高,是中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階段的經濟基礎。
2.產業結構。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在GDP中的份額呈現加速下降的趨勢,由20世紀80年代的288%,降至目前的13%左右。二、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別上升到51%和36%,占據主導地位。從對外貿易看,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工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工業化的繼續推進對初級產品出口的依賴已經大大減少。農業在GDP中份額的加速下降,是中國進入以工補農階段的主要特征之一。
3.就業結構。1978年,我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705%,是就業的主體部門。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非農產業就業持續增長,農業就業比重發生了轉折性變化。1997年,中國農業部門就業的勞動力占全社會就業的比重首次下降到469%,2005年繼續降低為448%。2005年,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為23%和33%。就業結構的轉折性變化,也是中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階段的特征之一。
4.城鎮化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1978年~1997年,城鎮人口比重從179%提高到319%,年均提高07個百分點;1998年~2005年,城鎮人口比重從334%提高到418%,年均提高14個百分點,增長幅度是前者的1倍,說明中國城鎮化已經進入快速成長時期,以城鎮化和城市經濟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階段已經到來。
對比國際經驗,考察以上四個指標,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正處於工農和城鄉關係調整的轉折時期,初步具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發展階段化條件。
三、新農村建設初步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絕對多數,為保障國內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解決“三農”問題,在改革開放初期,即1982~1986年,中央連續發布了5個“一號文件”,對農村經濟體製改革、土地改革、農村市場體係建設等方麵做出相應的規定。製度變遷和政策安排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