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18年後,中央又相繼推出了三個“一號文件”(見專欄2-1)。2004年,中央出台了以農民增收為主題的“一號文件”,抓住“三農”問題的核心,推出了一係列惠農政策;2005年“一號文件”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題,抓住“三農”問題的關鍵,推出了一係列支農政策;2006年“一號文件”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抓住“三農”問題的根本,推出了支持農業農村全麵發展的綜合政策。在這三個“一號文件”中,製定了一係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農”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堅定了新階段下“多予、少取、放活”的科學發展觀,為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主要政策措施有:
1.“三補貼”政策。加入WTO以來,我國陸續實施了一係列新的直接收入補貼政策,主要包括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簡稱“三補貼”),而且政府已經承諾這些政策會持續實施。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國家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部分資金,用於生產區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
其他地區也要對本省(區、縣)糧食主產縣(市)的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力度更大,提出進一步強化糧食直接補貼力度,強化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力度。2004~2006年“三補貼”政策的補貼額(見表2-2)。從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以來,我國的“三補貼”資金額逐年增加。
2.“兩減免”政策。“兩減免”政策是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之外的農業特產稅的稅收政策的簡稱。2000年中國提出農村稅費改革,並於2003年在全國推行,農業稅稅率為1993~1997年農業平均年產出價值的等值的7%,另外用14%的附加稅取代地方的各種行政收費。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專欄2-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頒布的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幹到戶或大包幹“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責任製”,說明它們“不同於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
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幹問題》正式頒布。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製,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文件提出取消關於了30多年的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製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采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同時提出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加強小城鎮建設等措施。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文件在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肯定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的同時,明確提出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允許其存在和發展。
2004年1月,針對多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中央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幹政策的意見》,成為時隔18年之後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又一個“一號文件”,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關於農業問題的第六個“一號文件”。文件提出了一係列解決農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並強調政策措施要更多地向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傾斜、要特別關注貧困地區未解決溫飽的農民。
2005年1月30日,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幹政策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文件突出強調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作為今後一段時期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來抓。
2006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公開向社會發布,“新農村建設”正式啟動。文件涉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動員全黨全社會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8個方麵的內容。
資料來源: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有關文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