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基礎(2)(2 / 3)

定:“逐步降低農業稅,同時取消除煙葉之外的農業特產稅”。當年,黑龍江、吉林兩省試點免征農業稅。河北、內蒙古、遼寧、江蘇、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11個糧食主產區降低農業稅稅率3個百分點,其他地區降低1個百分點。2004年全國因實施“兩減免”政策減輕農民負擔302億元。國家對各省減稅後財政不足的轉移支付實行區別對待政策,中部地區糧食主產區補100%,西部非糧食生產省補貼80%,山東、江蘇、遼寧、福建補貼50%,經濟發達省市如上海、浙江、廣東則自己解決稅費改革帶來的基層財政問題。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進一步擴大農業稅免征範圍,加大農業稅免征力度”。當年有28個省份取消農業稅,其餘的河北、山東、雲南三省也有相當一部分縣市免征農業稅,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220億元;2006年全國各省份全部取消農業稅,至此在中國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正式退出曆史舞台。免除農業稅後相比稅費改革之前,農民可減輕負擔1200多億元。

3.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針對2004年以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三補”、“兩減免”給農民帶來的收益,中央政府在2004年提出要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政策要點是:恢複尿素生產企業繳納的增值稅先征後返50%的政策;進口環節加收的流通費用綜合差率由17%暫時降為12%。暫停尿素和磷酸二銨的出口退稅。為了補償農民因農用生產資料漲價造成的損失,2006年國務院決定對種糧農民實行農業生產資料增支綜合直補的政策,補貼的金額為142億元。

4.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在2004年國債資金規模減少的情況下,中央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達到550億元,其中與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草場圍欄(簡稱“六小工程”)等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能源建設和農村道路建設的投入為285億元。2005年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在扶貧開發方麵,2005年的投入達到130億元。2006年,為落實第八個中央“一號文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2006年政府支農投資指南》中指出,要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努力做到兩個“高於”。第一個“高於”:確保全年用於農村建設的投資比例高於2005年,初步安排農村建設方麵的中央投資500多億元。第二個“高於”:確保全年用於直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投資比2005年繼續有所增加。初步安排全年用於支持糧食生產、“水氣路電”、農村教育衛生文化、農村扶貧、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麵的中央投資310多億元。特別是農村飲水安全、農村沼氣投資增加較多,中央投資總量分別達到40億元和25億元,比2005年分別增加1倍和15倍。

5.增加農村教育衛生的公共投入。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國家今後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在2005年的“一號文件”中,對此再次作了明確規定。國務院將從2006年起,進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建立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的支持力度。另外,到2007年將全麵免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

總的來講,為了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從支農支出的各項情況看,2006年財政支持“三農”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實。除了以上政策措施外,還表現在:①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於“三農”的支出達3397億元,比2005年實際執行數增加422億元。②農村稅費改革使9億農民每年減負約1250億元,中央財政2006年為此安排的782億元轉移支付資金已撥付各地。③中央2006財政年新增加142億元補貼資金,對種糧農民柴油、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增支實行綜合直補,對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增加到85億元。④繼續穩定糧食和農資價格,把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範圍由稻穀擴大到小麥。⑤加大良種補貼力度,增加良種種植麵積,如小麥良種普及率達到94%。

四、新農村建設已經具備良好的社會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麵的改革穩步推進,經濟發展迅速,但是農村發展相對落後。“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2002年,時任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用13個字概括出中國的“三農”問題。自此,“三農”這個始發自民間研究組織用來形容農業、農村、農民的詞彙在幾度輾轉徘徊之後終為官方接受,並成為紅頭文件的專用名詞。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推動下,特別是2004年以來連續三個“一號文件”的發布,使得全社會逐步形成了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社會氛圍,各地區、各部門對解決“三農”問題的理解不斷加深,認識趨於一致。“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這些都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為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