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觀、城鄉協調發展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長期發展戰略緊密相關的,是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在“三農”方麵的具體體現。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科學發展觀的關係
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即科學發展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出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將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起來。科學發展觀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治國、執政理念,並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針。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轉變工作重心,把主要精力和財力放在解決薄弱環節上,放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另外,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目的,是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發展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麵,既著眼於城市社會的發達,又要著眼於農村社會的進步,尤其是落後的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要使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麵貌發生重大變化,與城市社會的差距日益縮小。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忽視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也就無法落實。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正是科學發展觀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關係統籌城鄉發展居於“五個統籌”之首,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方略,其實質就是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多年來,我國在城鄉居民收入、城鄉基礎設施、城鄉社會事業、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城鄉財政支出和城鄉信貸投放等方麵的差距持續擴大,農村發展嚴重滯後,這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協調不僅製約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明顯製約著國內市場的擴大,農村發展的滯後和農民收入增長的緩慢已成為影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大瓶頸。
在這種情況下,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就是要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過大差距。因此,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正是為了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講,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之間的關係可以概括為:統籌城鄉發展是黨和國家調整城鄉關係的戰略思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是黨和國家調整城鄉關係的戰略取向。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則是落實統籌城鄉發展、實施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戰略舉措,它是將戰略思路、戰略取向進一步具體化,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必要途徑和重要手段。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係鄧小平同誌提出20世紀末我國要達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標後,1991年國家統計局等12個部門提出全國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標準,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恩格爾係數、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16項指標。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評價,到2000年,這16項指標中,除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人均蛋白質攝入量、農村初級衛生保健三項指標基本合格外,其他13項指標均完成或者超額完成。但是,總體上的小康(以下簡稱總體小康)是一個低標準的小康,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國也還沒有全麵達到。到2000年,我國尚有3200萬人溫飽沒有完全解決。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出要在21世紀頭20年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相比總體小康,全麵小康是一個較高標準的小康。從統計學的概念來看,總體小康是各項指標的一般平均水平,平均指標顯示了發展的集中程度,但是卻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因此,總體小康是一個發展不均衡的小康,而全麵小康社會將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強調全民富裕,全民發展。
然而,我國廣大農村和農民的發展卻與城市發展差異顯著。因此全麵小康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是一個始終無法回避的重大現實問題。如果農村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農村落後局麵不能得到明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較大提高,全麵小康社會就不可能建成。
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客觀要求。新農村建設的成效,直接關係到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及整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