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就是鄉村民風民俗,既包括觀念形態的信仰、意識、價值觀以及知識形態的鄉村社會和自然等知識,也包括製度形態的習慣、規約、道德行為規範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風文明,指的是有別於城市文化和以往農村傳統文化的一種新型鄉村文化,表現為農民在思想觀念、文化修養、道德水平、行為操守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等方麵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摒棄其中的消極落後因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創新的文化內涵。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建設文明的鄉風,滿足農民的精神需要,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而且有利於創造和諧的農村乃至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村容整潔——新農村生態和環境建設的主要內容村容整潔是指村莊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設施齊全、生態環境良好。就具體內容來講是要實現村莊布局優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飲水淨化、庭院美化和環境綠化,從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且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人居環境。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外部顯現狀態和有效載體,也是生產經濟發展的前提和鄉風文明的體現。

五、管理民主——新農村製度建設的政治保障

新農村管理民主,就是廣大農民直接參與並主導農民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治理活動。就具體內容而言,是農民在農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製。管理民主不僅是新農村的治理手段,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的和政治保證。

民主選舉上,農民關注的層次已經由選舉村幹部上升到關心鄉鎮幹部和人大代表的選舉以及國家層麵的重大決策。因而應創造條件進一步提高農民民主自治水平,提高農民參與管理的層次,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真正給農民平等權利,讓農民當家做主,切實推進農村民主法製建設。

民主管理方麵最主要的任務則是健全村民自治製度。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實行並形成的村民自治製度,雖然包括建立健全村委會的民主選舉製度、以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製度、以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為載體的民主管理製度、以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和村委會定期報告工作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製度等一係列製度體係,但各地發展不平衡,在村民自治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鄉鎮幹預村民自治過多,選舉中容易出現賄選、非法操縱選舉和暴力選舉等問題,村民監督村委會幹部很難落到實處等,影響了農村基層民主的績效。這要求我們一方麵要改進既有製度設計的不足,同時也要提高農民的民主法製素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原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關係全局的戰略舉措和係統工程。麵對新農村建設的諸多內容,應該在兼顧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上,從戰略上堅持市場導向原則、經濟發展為中心並兼顧可持續發展原則、機製體製的不斷創新原則、科學規劃與因地製宜原則以及政府引導結合農民自願原則等;具體做法上則要堅持量力而行、逐步推進、協調有序等原則。

一、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所謂市場導向,就是以市場需求拉動為發展動力,依靠市場需求趨勢來引導農村各個產業的發展,引導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增加農民收入,並由此引導農民居住村落的發展。與市場導向相反的是行政導向,即依賴於官員的主觀意誌需要和提升政績等需要,來決定農村產業發展的方向和村莊建設的路子。

實施新農村建設的市場導向原則,一是要提供更多的市場信息並建立市場信息的寬廣通道,使流向農村的信息既豐富又通暢。二是要依據市場需求動向和不同地區自身發展水平,從農業生產、農村工業或農村社會化服務業中選擇適合發揮當地優勢的產業,拓展產品銷售渠道或服務範圍,促使當地的主導產業在市場中有較好前景。三是要形成市場製度和體製來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和素質,整體增強新農村建設主體的市場競爭實力。四是按市場發展規律來規劃農村村莊建設。總之,用市場的力量作導向,使“三農”與整個社會發展節奏合拍。市場導向的核心要求新農村必須放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中來規劃和發展,用看不見的手來把握規律,輔之以看得見的政府調控之手,發揮農民的聰明才智,改變農村麵貌,使之與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