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堅持協調有序原則
協調有序是指新農村建設作為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從建設主體、建設內容、建設條件等環節注意相互協調。政府通過製定相關政策和措施,引導農村根據城鄉統籌戰略,做好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方案,加強各個部門力量的協調整合、多種建設資源的協調整合和諸多建設項目與建設內容的協調整合等工作,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合力,按照條件成熟的先後,有規劃有順序地推進建設進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和成效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論探索的逐步深入,各地和各級政府的實踐探索也各具特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要求,從農民最關心的事情做起,有不少實踐中的有益經驗值得交流與借鑒。
一、關於農村的經濟發展
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和物質基礎看,促進農村生產與經濟的發展無疑是新農村建設實踐中的首要任務。但由於各地資源稟賦不一,發展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模式和時間上不會也不應當是統一的,而應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分步實施並穩步推進。
就農村生產的內涵而言,它泛指農村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包括農業、農村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等。由此出發,新農村生產經濟發展的起步模式或發展路徑中可供借鑒的主要包括:
1.依托於農業產業的發展。這主要是在一個鄉(鎮)或村的範圍內,依據當地在種植業、養殖業或漁業等方麵的生產優勢或資源稟賦特點等,圍繞一個或幾個特色產品或產業鏈及其延伸而形成的專業化生產經營,通過優勢產品和產業的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經濟綜合發展的一種新農村建設模式。如有的以發展當地的特色種植業(如花卉、果蔬、中藥材及其他特種作物的種植等)為突破口;有的以壯大本地的畜牧養殖業為起點;也有的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依托於當地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自然環境或特有的鄉土文化來發展休閑產業等。
2.依托於農村工業的發展。這主要是從當地的基礎條件出發,以發展農村工業為切入點,以工業企業的發展壯大來帶動農村政治、經濟、設施、教育、文化及衛生等事業的綜合發展。以農村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的整合反過來促進工業企業的發展,使企業與鄉村和諧發展。農村工業企業的發展需要諸如土地、資源、信息、技術、資金和能力強威望高的村莊領導人等基本生產要素。一般來說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和本地某類資源(如礦產、煤炭等)富足的地區容易發展農村工業。如隸屬於江蘇省江陰市的華西村通過發展鋼鐵和紡織等工業企業而成為“中華第一村”,2005年銷售收入達307億元,擁有固定資產超過70億元;北京房山區的韓村河村則是通過抓住建築業發展的良好商機,在韓建集團的帶領下,率先建設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農村。一些地方還依據自身條件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當然,發展農村工業既不能忽視農業的發展,又要注意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如果因片麵強調工業發展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則代價太大而得不償失。
3.依托於農村服務業的發展。發展作為第三產業的農村服務業,既可以依托於農業的產前和產後服務為起點發展農村的商貿流通服務業和市場網絡,也可依托當地的特定旅遊資源來發展旅遊服務業等。
政策上,為促進農村市場的發育,商務部把開拓農村市場作為內貿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農村逐步推行連鎖經營,目標是力爭3年使標準化農家店覆蓋全國50%行政村和70%鄉鎮,構築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幹、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也強調,供銷合作社要抓住機遇,著重加強供銷合作社傳統經營網絡的改造、整合和提升,加快聯合發展步伐,充分利用和改造遍布全國的基層社、綜合服務社和經營網點,發揮自身在農村流通領域的傳統優勢,以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傳統經營網絡,搞好農業生產生活資料的供應等多方麵的服務,搞活農產品流通,更好地為“三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