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發展農村服務業中的旅遊業時,要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農村旅遊資源為依托,以旅遊活動為內容,通過吸引消費者到農村旅遊,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發展。這首先需要有可供挖掘的旅遊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曆史等資源);其次需要交通便利,另外也要有與旅遊相配套的娛樂、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如江南名鎮周莊,不僅具有優美自然景觀,且有悠久曆史,通過旅遊產業的發展,有效地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遊”品牌。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各地遊客,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目前,這一江南古鎮周莊因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格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二、關於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對新農村建設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以各種農民合作組織為依托,通過各種形式把農民組織起來,整合社會資源,能夠促進農村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製約,提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與開發水平,並依此壯大集體經濟、改善公共設施和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村容村貌的逐步改善。
從建設鄉風文明的要求出發可以選擇文化切入,如先在當地組織文藝隊,通過文藝活動首先使隊中成員之間有親近感和信任感,再在條件成熟時從發展初級合作組織到進而推動高級複雜合作社的建立,如建立公益性的老年合作組織、技術性的養殖合作組織以及生產性的果品蔬菜運銷合作組織等等。河南省登封張莊村的農家樂協會就是在組織農民文藝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性協會。從開展統購統銷、科技服務等活動開始,逐步發展成涉及農民關心的主要領域的綜合性合作組織。
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在農村成立合作經濟組織是許多地方采取的切入手段,如山東前屯村建立以股份製為主要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後,首先對集體資產進行量化,然後采取個人認購風險股與集體資產產權量化到個人相結合的辦法,成立“前屯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開始了股份製企業運作。如今的前屯居民基礎設施完善,生活富裕,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達。
三、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村勞動力轉移,一種是區域轉移,就是將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從農村轉移進城;另一種則是產業轉移,是將當地的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當地農村服務業中。
例如河南固始縣郭陸灘鎮太平村共有村民3253人,村黨支部帶領全村群眾大力促進勞務輸出,全村近半數勞動力外出務工,2004年全村勞務收入達1500萬元。如今該村70%的農民住進樓房,適齡兒童全部入學。勞動力區域轉移對缺乏資源與區位優勢的地區無疑是值得考慮的,但要注意:發展勞務經濟首先要通過形成規模創造更大效益;其次需政府指導和培訓,借助政府力量促使初始規模形成,政府要把發展勞務經濟與當地的村莊建設相結合來促進當地農村的發展。
中國社會和廣大農村的複雜性,決定了任何一種新農村建設經驗都無法通過簡單複製或包辦代替的方式被直接應用,也決定了任何試驗和任何理想的實踐都不是簡單實施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不斷反思和腳踏實地的踐行,更需要因時、因地和因人而異的靈活調整。由此注定,新農村建設在時間上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在空間上則又為不同的建設理念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區域。這需要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各個環節和各種力量在溝通互助中創造性地不斷探索出新農村建設的新思路和新實踐模式,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最終建立和諧社會盡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