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製定對農村轉移支付製度的相關法規。財政轉移支付製度是公共財政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199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沒有授予財政轉移支付製度相應的法律地位。在改革與完善我國各級政府對農村轉移支付製度的過程中,我們應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以法規的形式對農村轉移支付製度的目標、原則、方法、模式、監督管理以及有關數據的整理和標準的核定等問題做出具體規定,以保證我國各級政府對農村轉移支付在法律的軌道上正常運作。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把《財政轉移支付法》列入了立法規劃。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落後依然嚴重製約農村經濟的發展。盡管2005年行政村通公路比率由93%提高到96%,但有一些地區未通水泥或瀝青硬化公路,通村汽車多是即將淘汰的“二手車”,安全隱患較大;農村供水設施不健全導致農民因飲水致病、因病致貧的現象在某些地區還較為嚴重;在公共服務方麵,教育滯後、缺醫少藥的情況普遍存在;“出個高中生,多個貧困戶;出個大學生,多個破產戶”;部分農民無力支付昂貴的醫療費用,隻能小病拖成大病,大病背債,偏遠的農村本地根本沒有醫院,看病要走數十公裏,如果生了急病,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物質基礎。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氣、電、山、田、林、路、通信、廣播電視、文化活動場所、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麵的內容,要加強各有關專項建設規劃的相互銜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科學規劃,充分考慮當地財力和群眾的承受能力,防止加重農民負擔和增加鄉村負債搞建設;既要突出建設重點,優先解決農民最急需的生產生活設施,又要始終注意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切實防止把新農村建設變成新村莊建設。2006年的1號文件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進行了具體部署。
一、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
1.抓好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許多地方存在著幹旱缺水的現象,眾多的中小河流亟待治理,一些地方水土流失相當嚴重,很多水利設施出現老化失修,不配套,效益差等問題。我們必須下大力氣,使我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麵貌在比較短的時期內有一個更快更大的改變。水灌溉麵積15億畝,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50%。政府重點對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澇泵站進行更新改造,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140座、裝機容量約110萬千瓦的大型排澇泵站改造建設,改善排澇麵積3800萬畝,新增排澇麵積191萬畝,每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7億公斤。
2.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質量,全麵提升地力。新一輪“沃土工程”緊緊圍繞著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遵循耕地質量演變的科學規律,提升耕地土壤的基礎地力,改善耕地田間基礎設施和外部環境。新一輪“沃土工程”還通過增施有機肥、提高肥、水利用率,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退化等主要措施,加快耕地質量保障體係建設和土肥新技術推廣。這要求要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促進技術規範化與標準化;擴大測土和試驗範圍,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2006年國家將通過項目帶動,完成68億畝測土配方施肥麵積,開展對2億農民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培訓,組織50萬名專家為農民提供谘詢服務,力爭使項目區測土配方施肥入戶率、到位率達到90%以上。
3.改善生態環境。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繼續在生態脆弱地區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這是改善生態環境,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舉措。中央拿出一部分儲備糧和財政資金,采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辦法,對退耕農民補助糧食、樹苗、草種,促進生態脆弱地區加快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綠化,再造秀美山川。各地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堅持全麵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先行試點,穩步推進。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落實好各項扶持政策。加大封山育林、飛播造林、人工造林的力度,加快荒山綠化。加強植被保護和恢複工作,控製土地荒漠化擴大的趨勢。
二、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道路、飲水、沼氣、電網等的建設是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