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3)(1 / 3)

目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係尚未形成,農村養老以家庭為主,農村五保戶的供養由於受資金等條件製約,不少地方達不到當地農村的平均生活水平,因此必須逐步建立健全以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戶供養、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業保險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製度,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任務。

1.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製度。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農村部分地區根據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按照“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建立了個人賬戶積累式的養老保險。2004年,中國政府開始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製度的試點:農村隻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的計劃生育夫婦,每人從年滿60周歲起享受年均不低於600元的獎勵扶助金,直到亡故為止。獎勵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負擔。今後為了保障所有的農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必須建立有效的財政支持係統。政府不僅要給予保險金政策方麵的優惠,還需要給予農民一定數額的直接經濟補貼。政府資金的投入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建立政府資金的引導機製,即為了鼓勵農民參加養老保險,應由政府對參保人員根據年齡的不同給予適當的補貼。二是建立養老保障待遇調整的儲備基金,以保證被保險人領取的養老金數額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同步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的目標是:“十一五”期間,重點做好富裕型農村和失地農民以及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工作,力爭到2010年使參保人口占農村應保人口的50%左右;爭取在2020年基本建立起覆蓋範圍比較廣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方式多層次、資金來源多元化、管理規範化、服務社會化的比較健全的製度體係。

2.實行農村社會救助。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建立五保供養製度,2006年3月國家開始實施新修訂的《農村五保供養條例》,對新形勢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進行了嚴格規定。到2005年底,全國共建有農村敬老院等五保供養服務機構32572所,有632萬名五保供養對象在那裏接受政府和集體提供的無償供養服務。今後我們應進一步強化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嚴格審批程序,適當提高農村五保戶的供養標準,逐步提高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建立農村五保供養長效機製。

3.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1995年民政部為了幫助農村的貧困戶解決衣食之憂,開始在部分地區開展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的試點工作。目前已有10多個省市、1000(市)多個縣(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有488萬村民、2395萬戶家庭得到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是農村社會保障中最低層次的保障,是政府為農民設立的最後一道安全網。由於我國各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財政能力有強有弱,生活水平有差異,目前形成全國統一的農村最低保障標準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試驗中要積極穩妥確定保障標準,合理確定保障對象,努力建立農村低保金來源和發放的有效機製。

四、積極發展農村文化事業

近年來,黨和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政策措施,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文化活動,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但是農村文化建設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文化產品供給不足,文化活動相對貧乏,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改變。

1.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第一,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加大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力度,爭取到2010年基本實現20戶以上的已通電自然村全部通廣播電視。第二,積極發展農村電影放映。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2131”工程,加大專項資金投入,重點做好配送電影流動放映車和電影拷貝工作,豐富農村電影片源。到2010年基本實現全國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第三,開展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積極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重點支持邊遠貧窮地區鄉鎮、村基層服務點建設。第四,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到2010年,實現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

2.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和集市,組織花會、燈會、賽歌會、文藝演出、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緊密結合農民脫貧致富的需求,倡導他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技能,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第二,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授予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民間藝術大師”、“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開展“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命名活動。第三,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題材文化產品。把農村題材納入舞台藝術生產、電影和電視劇製作、各類書刊和音像製品出版計劃,保證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在出品總量中占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