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體製和機製。、財稅優惠等政策,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在出版物發行、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網絡服務等領域,積極開發農村文化市場。第五,規範農村文化市場。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抵製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
4.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文化建設。第一,繼續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化對口支援活動。積極探索“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製。第二,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助農村文化事業。重點捐助文化站(室)、圖書室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公益性文化實體和文化活動。第三,積極組織開展農村文化服務活動。在“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和“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中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的內容,鼓勵應屆大學畢業生深入廣大農村從事文化信息傳播等活動。
建設現代化農業
一、保證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1.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麵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2.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3.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金。
二、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
1.建立國家、區域、企業農業科研中心,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汙染技術的研發、推廣。2.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係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製。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的作用,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3.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三、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1.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2.繼續實施種子工程,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3.加強動物疫病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製建設,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製改革。4.積極發展水產養殖和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5.擴大農產品出口,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和組織的帶動,將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結合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這種經營方式,應當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經營形式。
1.農業產業化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方法,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
2.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對市場潛力大、加工層次深、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
3.建立產業化經營中企業和農戶之間穩定的利益連接機製。農民需要穩定的市場銷路,龍頭企業需要穩定的原料供應,形成穩定的購銷關係,建立合理的利益連接機製,符合雙方長遠利益。因此,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鼓勵和提倡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風險保障機製,設立風險基金、保護價收購、按農戶出售產品的數量來返還利潤等方式與農戶建立更緊密的利益連接關係。提倡農民用土地使用權、產品、技術和資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製、股份合作製、合作製等多種形式與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
4.支持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搞農產品初加工、進行財政補助,對其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
五、建立農村現代流通體係,以市場需求拉動現代農業1.通過在優勢產區建立生產基地,在銷區建立配送中心和網絡化連鎖超市,構建農戶、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連接緊密的生產加工銷售網絡,從生產起點到銷售終端形成完整的流通鏈條,增強市場需求對現代農業建設的牽動力。
2.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同時在大中城市周邊和優勢產區,經過對現有批發市場的整合提升,建成一批年交易額超過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有一定規模的期貨市場,形成布局合理、機製健全、運行規範的現代農產品流通網絡。
3.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係,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