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4)(2 / 2)

3.繁榮小城鎮經濟。小城鎮建設要同壯大縣域經濟、發展鄉鎮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移民搬遷結合起來,引導更多的農民進入小城鎮,逐步形成產業發展、人口聚集、市場擴大的良性互動機製,增強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壯大縣域經濟,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製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等方麵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興縣富民。

三、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增加外出務工收入1.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農民工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健全就業信息服務體係,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谘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2.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這是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要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實行定向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3.城市政府要切實把對進城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子女教育、勞動保障及其他服務和管理經費,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4.健全有關法律法規,依法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各項權益。推進大、中城市戶籍製度改革,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

四、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為農村貧困人口開辟增收途徑1.因地製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完善扶貧開發機製。確定各個貧困村的工作重點,並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圍繞重點安排扶貧資金、項目和幫扶力量,落實責任。扶貧到戶貼息貸款、農民實用技術和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的資金要優先安排給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貧困村。

2.穩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要切實加強管理,將移民村屯的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當地規劃,縣(市、區)檔案館要把異地安置移民村屯的有關情況納入檔案建設內容。要繼續改善安置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支持異地安置村屯修建道路、飲用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安置農戶發展主導產業、建設沼氣池,搞好安置農戶的培訓,不斷增強其自立自強意識,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3.采取特殊措施,確保特困農戶得到有效扶持。實行相應的優惠政策,因戶製宜地扶持特困農戶發展“短、平、快”項目,優先安排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有效幫助特困農戶增加收入。要動員、引導、鼓勵、支持機關幹部、農村黨員、致富能手及其他熱心扶貧濟困的各界人士,采取“人盯人”或“結對幫扶”的辦法,給特困農戶提供致富思路、市場信息、技術服務等幫助,使其盡快擺脫貧困。對確實無開發能力的特困農戶,要認真研究、積極探索,逐步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體係,確保其生活脫離困境。

深化農村改革

在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存在著相對滯後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矛盾。具體表現為:

1.基層行政管理體製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取消人民公社、設立鄉鎮以後,鄉鎮政府政企不分、政社不分,職能越位、錯位和缺位的情況普遍存在;鄉鎮政府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興辦企業、招商引資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