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世界典型國家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踐(2)(3 / 3)

政府還采取優惠政策,鼓勵以農村區域內的資本、人才為主體,設立工商企業,培育農村優秀人才,擴大農民就業。政府還鼓勵農民成立改善農業生產生活環境的組織——土地改良區。

以日本大分縣大山町的NPC運動(NewPlumandChestnuts)為代表,農民逐漸形成了自己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增強農業收入的意識。這一運動後來演化成在日本全國普遍開展的“一村一品”運動,政府不下行政命令,不拿錢包辦,村民用自己的錢,根據自己的判斷開發農產品。NPC運動對增強農民自己建設農村的能力有很大促進作用。

2.日本農村建設的成效。

(1)消除了農戶與工薪家庭的收入差別。

1970年農戶家庭收入已高於工薪家庭收入,是後者的115%。從人均消費支出看,1975年農戶家庭的消費支出是工薪家庭消費支出的1103%。從人均可支配收入看,1970年農戶家庭已接近工薪家庭收入,是工薪平均家庭收入的913%,1975年是城市工薪家庭平均收入的1150%。

(2)大量農民轉移從事第二、三產業,還出現了大量兼業農戶。

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例明顯降低,從1960年的326%下降到1970年的193%,第二、三產業就業人數比例上升,其中第二產業的就業比例從292%增加到34%,第三產業就業比例從382%提高到466%。同時農戶內部發生了結構性分化,以兼業為主的2類兼業農戶急劇增加。1960年農業專業戶、以農業為主業的1類專業戶和以兼業為主的2類兼業戶大約各占1/3,但是1970年2類兼業農戶數增加到了507%,專業農戶減少到了156%。

(3)農村社會事業迅速發展。

農村公共醫療、養老保險體係不斷發展和完善。隨著農村人口城市化、兼業化和老齡化,在農村具有撫養能力的人數逐漸減少,僅靠家庭內的自我保障已經難以維係,社會日益成為撫養老人的主角。

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初中畢業後直接就業的人數明顯減少,高中以及大學畢業後才就業的人數不斷增加。1955年42%的人初中畢業後就參加工作,1970年初中畢業就參加工作的人數比例降到了163%。1960~1970年約有60%的人高中畢業後參加工作,從業人員由戰前的小學畢業生為主轉變為以高中畢業生為主。

(4)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

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使農業勞動生產率有了很大提高。1970年與1960年相比,日本農用拖拉機擁有量增加了58倍,動力噴霧機增加了22倍。從主要農產品單產看,1960~1986年水稻產量由每公頃4010公斤提高到每公頃5260公斤;小麥由每公頃2540公斤提高到每公頃3570公斤,分別提高了312%和406%。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1960~1979年,按當年價格計算的每個農業勞動力淨產值從957萬日元提高到1089萬日元,平均年增長速度達137%,超過了同期製造業的119%的增長速度。

韓國的新村運動

一、韓國新村運動的背景和發展階段

1.韓國新村運動的背景。韓國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起飛以前,經濟發展緩慢,一直是落後的農業國。韓國自1962年開始實施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以來,勞動密集型和出口導向型產業的經濟發展戰略獲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時,韓國也出現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衡的問題。如韓國從1962年到1971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接近10%,其中,農業部門的年均增長率隻有37%,非農業部門則高達179%。鄉村部門的低就業率、低勞動生產率、低增長率,導致了城鄉之間巨大收入差距的存在。1969年,韓國農戶的家庭收入隻是城市工薪階層家庭收入的65%,1971年為80%。韓國政府發現,農業發展緩慢已經製約了工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因此決定對農村進行全麵扶持和改造。

在韓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中,提出了“農漁村經濟的革新開發計劃”,即“新村運動”(SaemaulUndong)。其基本目標是促進農民樹立“勤勞、自助、合作”精神,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發展農業,提高農漁民的生活水平。

2.韓國新村運動的五個階段和特點。韓國新村運動從興起至今已有30多年的曆史,大體經曆了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國民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達到了超出預期的效果,實現了一個發展中國家跨越式、超常規發展的模式,其五個階段的具體內容和特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