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村運動的主要內容
新村運動初期,政府把工作重點放在改善生活環境上,通過一係列實實在在的項目開發和建設工程,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變了農村麵貌。具體實施的主要內容有:
1.改善農村公路。當時的韓國農村,交通十分不便。新村運動初期,全國大部分農村都組織實施了修建橋梁、改善公路的工程。1971~1975年間,全國農村共新架設了65萬多座橋梁,各村都修築了寬35米、長2~4公裏的進村公路。到70年代後期,除了個別極為偏僻的農村外,全國實現了村村通車。村民們又自發起來,修築了許多政府還沒有顧及到的大小河堤。不少農民無償讓出了自己的土地,供村裏修路。婦女活動在新村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改善住房條件。1971年,在全國250多萬農戶中,約有80%住在苫有稻草的茅草屋裏,但到1977年,全國所有農民都住進了換成瓦片或鐵片房頂的房屋,使農村麵貌煥然一新。政府也積極給予貸款,支援農民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
3.農村電氣化。20世紀60年代末,在韓國農村隻有20%的農戶有電燈,到1978年,全國98%的農戶都裝上了電燈,90年代全國已實現了電氣化。隨著新村運動的深入開展,農村電氣化得到迅速發展。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家電得到了普及,農民為了購買彩電、冰箱、洗衣機就要儲蓄,這又促進了農村儲蓄業的迅速發展。
4.農民用上自來水。自古以來,韓國農民一直飲用井水。新村運動開始時,村民們自覺地動員起來,把山上的水引到村裏的蓄水池後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戶。因地勢高,不宜引水的村莊,通過深挖飲用水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廚房,用抽水泵取水。80年代,普及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機,農村的飲水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條件也明顯得到改善。
5.推廣高產水稻品種。新村運動初期,政府開始推廣“統一係”的水稻高產新品種,使韓國的水稻生產跨入劃時代發展階段。1970~1977年,水稻的每公頃單產從35噸增加到49噸。水土條件相近的10至30戶農民,在掌握先進耕種技術的班組長的帶領下,共同選種、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獲。這種共同協作的“集團栽培”,使得水稻高產品種在極短時間內推廣到各地農戶,提高了全國農民的水稻栽培水平。
6.增加農民收入。在韓國,農戶收入由種植業為主的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兩部分組成。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逐步向農村地區擴散,農戶收入中的非農收入所占比重逐步增加,韓國農民收入的明顯提高是從70年代開始的。1970年,農戶年平均收入為824美元,按每戶6口人算,人均收入137美元;1978年農戶年平均收入為3893美元,人均649美元,即使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農戶的實際收入也大大提高。
7.農協組織的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的新村運動,對於韓國農協,尤其是基層農協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60年代中期,由農協提供的生產資金中,70%來自政府的財政資金或金融資金,而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一比重下降到25%。農協的信用資金主要來源於農民的儲蓄,農協的金融組織在農村金融業中占據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