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世界典型國家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踐(3)(3 / 3)

除了金融業外,在流通方麵,農協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農民在種植水稻高產新品種的過程中,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和農藥等農用物資,此外農用建材、家電等也都由農協來組織供應。基層農協在當時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8.興建村民會館。新村運動一般在冬季農閑期間開展,但在當時很難找到村民能集中討論活動的場所。所以,從新村運動的省了村民的購物時間。村民會館收集了包括農業生產統計資料和農業收入統計資料在內的各種統計資料。村民會館還經常向村民展示本村發展計劃和藍圖。在村民會館組織的各種活動中,農民不是隻通過書本,而是在各種實況展示和社會實踐中親身體會到了民主決策和管理的真諦,也學會了與各級政府同心協力,共同改變農村落後麵貌,進而加快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能力。

印度農村建設與發展的實踐

一、印度農村發展中麵臨的主要問題

印度開展一定規模的農村建設大約始於20世紀80年代。從印度經濟總體情況看,1980年以後印度經濟從經濟危機中逐漸走向複蘇,1981~1991年印度GDP年均增長率為57%,大大快於1970~1981年GDP年均32%的增長率。從印度重大政策出台情況看,繼1978年執政黨人民黨首次提出把發展農業作為重點後,1980年新執政黨國大黨在“六五”計劃(1980~1985年)中進一步提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尤其是增加鄉村地區和非組織部門的就業機會等有利於農業和貧困農民的計劃。同年政府提出新的農村發展計劃,進一步實施了反貧困計劃。印度在農村發展中麵臨著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農村貧困問題嚴重。印度獨立後雖然試圖通過實行土地改革、推廣合作製和鄉村發展計劃來促進農業發展,改變農村貧窮和落後麵貌,但是效果不大,貧困問題逐漸突出。具體表現為:土地改革不徹底,無地農民大量存在;合作社往往為農村富有階級所掌握,合作製所帶來的好處也被他們所獲得,而廣大貧困農民從這種製度中得到的好處極少;鄉村發展計劃由於財政撥款數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同時村評議會基本上由高級種姓的地主和富農所控製,鄉村發展計劃帶來的某些利益往往也被他們獨占。因此廣大農民依然處於貧困狀態中,貧困問題成為印度農村最主要的問題。1979~1980年印度人口中有484%,也就是317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26億人生活在農村,5700萬人生活在城市,農村貧困人口占貧困人口總數的82%。

2.就業狀況惡化。印度人口迅速膨脹,勞動力人數增加。1951~1990年印度人口以年均213%的速度增長,而城鄉勞動力的增長速度更是高於人口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率達234%。很多婦女、兒童和老人加入到勞動力大軍。但由於人均農業資源有限,加之生產經營手段落後,大批農業勞動力實際上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

此外,印度的農村勞動力缺少流動的積極性。由於受種姓製度等社會因素的影響,農村中大量勞動力寧願處於艱難的失業、半失業狀態,也不願離鄉尋找工作。據統計,“一五”(1951~1956年)計劃結束時失業人數為530萬人,1980年失業人數已達2070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