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世界典型國家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踐(4)(1 / 3)

3.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印度以重工業和基礎工業為主的工業化政策帶來產業結構與區域布局方麵的不協調。例如1970~1971年度工業發達的旁遮普邦人均收入為1084盧比,而同年工業不發達的比哈爾邦人均收入為406盧比,兩者相比為27∶1。除重工輕農的政策外,印度在農業內部還實行重視糧食作物種植,忽視經濟作物及林牧業發展的政策,使北部以及東北部喜馬拉雅山區的林業未能充分發展,拉賈斯坦塔爾沙漠周圍草原地區以及中部幹旱牧業區、東北阿薩姆平原的畜牧業發展緩慢。實施綠色革命的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裏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而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裏薩邦、中央邦等則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並且隨經濟發展程度日益加深。

二、印度農村建設和發展的主要內容

1.實施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印度政府力圖通過發展農村小工業和執行農村綜合發展計劃來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減少貧困人口。1980年7月,重新執政的國大黨英·甘地政府宣布了一項工業政策,強調在原有工業政策的基礎上,通過優先發展落後地區工業來改變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通過向以農業為基礎的工業提供優惠,加強農業基礎,建立經濟部門之間的最佳聯係;通過對城鄉小型企業公平分配投資促進經濟聯合等。

同時,為了解決廣大農民貧困問題,人民黨的“六五”計劃(1978~1983年)提出了一項農村綜合發展計劃。該計劃從1978~1979年度開始,在2350個發展區實行,後來發展到全國所有各區。該計劃采取隻對家庭,不對個人的原則,扶助農村最貧窮階層,即無地雇農、小農和邊際農、鄉村工匠、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等。計劃主要是政府幫助貧困家庭購置一些生產性資產,如奶牛、耕牛、小型灌溉設備、奶製品加工設備等,並對參加者進行短期技術培訓,通過實行一攬子技術、服務和財產轉讓計劃,使他們生活達到貧困線以上。

2.加強農村設施建設。印度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把鄉村道路、田間水道的維修、排水係統的疏通修複、土地的重新整治、通訊設施的興建、信貸機構的設置以及市場儲存設施的建設等統籌考慮,投資建設,有利於形成完整的農村和農業發展體係。

政府對幹旱農業區的灌溉、管井、水利工程等作了重點發展安排。“六五”計劃以來,印度政府擴大對灌溉事業的投資,從“五五”計劃投資的4287億盧比,增加到“六五”計劃的9123億盧比、“七五”計劃的1408億盧比,“八五”計劃投資又增加到2097億盧比,占“八五”計劃農業總投資的466%。

3.加強促進落後地區的發展。印度政府製定了中央援助發展山區、部落地區和幹旱地區的專門計劃。此外還麵向落後地區製定了旨在改善諸如小農和農業勞工等集團生活條件的農村發展計劃。

(1)1996年印度政府將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首先放在東北地區的公路、鐵路、機場、能源和電訊設施建設上。此外,為促進東北地區與鄰國的經貿往來和交流,積極與孟加拉國磋商,請求給予東北部各邦跨境鐵路、公路運輸的權利。

(2)政府加強落後地區的資金投入。除注重政府對東北地區各邦增加預算資金投入外,還促進各種機構對東北地區發展的資金支持。1996年印度政府出台了一項“看東北”的政策。要求所有中央政府部委將年度預算資金的10%定向投入東北部地區。同時政府又專門成立了一個“中央結餘資金管理委員會”,負責統一收集和使用各部委剩餘的東北部開發資金。1998~1999財政年度,該委員會將約2744萬美元的剩餘資金用於由該委員會研究製定的東北地區開發項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