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世界典型國家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踐(4)(2 / 3)

4.發展農業生產和擴大農民就業。印度在繼續實施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綠色革命”和70年代發動的“白色革命”基礎上,80年代印度開展了以擴大漁業資源為目的的“藍色革命”,促進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的發展。“白色革命”是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幫助下實施的“使牛奶成河”的計劃。它通過良種雜交,極大地提高奶牛的產奶量,並為印度在乳製品和獸醫科學方麵建立了較強的教育、研究、推廣和訓練基礎。“藍色革命”主要是發展增產淡水魚、蝦的技術和養殖珍珠的技術,它促進了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研究。

在擴大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麵,多年來印度政府采取了許多計劃和措施增強農民就業能力。例如建立小農發展機構,旨在向小農提供貸款,以使他們能夠采用最新技術開展農業和多種經營活動;又如實施綜合旱地農業發展計劃、農業服務中心計劃、地區發展計劃等。地區發展計劃涉及大型灌溉工程和建設公路和綜合市場等基礎設施。這些計劃對於改善農民就業狀況起到了很大作用。2000年印度國家農業政策中明確指出要創造農村地區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不鼓勵農民向城市轉移。在“九五”計劃中政府明確指出農業發展戰略注重實現增加就業。“十五”計劃(2002~2007年)中政府還提出要提供5000萬個就業機會,到2007年將貧困線以下人口比例降低5%的目標。

5.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印度政府高度重視改善農村地區的教育、醫療條件和生活環境。在發展農村教育上,1986年印度頒布了《國家教育政策》,提出在部分區域為開辦小學提供優先權;用正規教育基金,按照全國農村就業計劃、農村就業保證計劃等,在這些區域優先建造校舍;向農村教育落後地區提供適當激勵等。1992年印度政府進一步修訂了《國家教育政策》。新教育政策明文規定在全國實行統一的教育體製,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把教育擴展到社會各個領域,消除教育上的貧富差距。在“九五”計劃(1997~2002年)中,政府提出了普及基礎教育,消除15~35歲的人口文盲。印度政府還通過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建立師資培訓機構、廣泛實施非正規教育計劃、加速了印度農村教育的發展。

印度政府一直著手建立農村醫療救助製度,為貧困人口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在2002年的國家衛生政策中,印度政府進一步明確表示要縮小城鄉醫療條件差別、改善農村表列種姓、表列部落等弱勢群體的醫療衛生條件和公共服務。由於印度農村人口眾多,政府十分重視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在農村建立社區衛生中心、初級衛生中心和保健站三級醫療保健網,所需經費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不同比例撥付。

在生活環境改善方麵,印度政府努力解決農村及偏遠地區的飲水困難。1985年政府撥款200億盧比用於解決除山區和沙漠等困難地區以外的所有村莊的飲水困難。在“八五”計劃(1992~1997年)期間,政府擬定為全國人民提供安全的飲用水,在“九五”計劃(1997~2002年)中又提出了2000年前向所有人民提供幹淨飲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