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提綱由李先德設計,寫作具體分工如下:第一章由楊東群撰寫。第二章由宗義湘、李先德撰寫。第三章由劉瑞涵撰寫。第四章由楊東群、李先德撰寫。第五章由李先德、楊東群、劉瑞涵、朱肖蔓、張蕙傑撰寫。馬曉春、湯承超參加了部分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李先德最後對全部初稿進行了統稿。在編寫過程中,我們直接或間接引用了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案例,在此向所有被參考和引用的文獻作者表示感謝。現將主要參考文獻目錄列於後。
1.白雪秋,《韓國政府在“新村運動”中的作用及其啟示》,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0年4月。
2.陳良玉,《印度農村信息化的實踐及借鑒》,世界農業,2004年第10期。
3.陳錫文,《當前我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經濟日報,2006年6月20日。
4.程漱蘭,《中國農村發展:理論和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
5.回良玉,《加強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村全麵發展》,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4年12月28日,6.董忠堂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論綱》,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年12月。
7.杜青林,《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支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共中央部委領導同誌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與報告彙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3月。
8.樊康,《梁漱溟與中國鄉村建設運動》,小城鎮建設,2005年第11期。
9.岡部守、章政,《日本農業概論》,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
10.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5~2006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1.郭瑋,《美國、歐盟和日本農業補貼政策的調整及啟示》,調研世界,2002年第8期。
12.韓明謨,《農村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13.韓啟明,《建設美國》,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10月。
1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2月。
15.教育部部長周濟談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三大任務,人民日報,2006年4月18日第14版。
16.薑長雲,《當前鄉鎮企業改革和發展之思考》,經濟研究參考,2006年第56期。
17.江紅英,《試析土改後農村經濟的發展趨勢及道路選擇》,中共黨史研究,2001年第6期。
18.李文珊,《晏陽初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比較研究》,學術論壇,2004年第3期。
19.李先德,《中國新農村建設與日韓農村發展經驗之啟示》,提交給2006年9月5號在韓國首爾召開的中日韓國際研討會的大會報告論文。
20.李佐軍主編,《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9月。
21.林廣,《以城市包圍農村——美國西部開發的曆史透視》,城市發展研究,2000年5月。
22.尚希、應亞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平台與世紀效應》,中國經濟時報,搜狐財經2006年09月22日轉載。
23.《論新農村建設的四大要義》,北京:農民日報,2006年2月7日。
24.馬曉河,《中國農村50年:農業集體化道路與製度變遷》,當代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5.《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6.牟放,《農村養老保險步履蹣跚,何為破局之道》,中國保險報,2005年6月3日。
27.倪洪興,《非貿易關注與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
28.石磊,《尋求“另類”發展的範式——韓國新村運動與中國鄉村建設》,社會學研究,2004年4月。
29.農業部,《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年8月。
30.彭建軍,《關於我國現行財政轉移支付製度的思考》,《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年第16卷第2期。
31.洪遠等,《改革以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政策的演變》,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