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生活萬花筒1(3 / 3)

枕枕頭睡覺

有些人睡覺不用枕頭,有些人睡著了,頭就脫離枕頭。早晨醒來好像沒睡醒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頭下沒有枕頭,頭部位置就要低於胸部,這樣自然影響到頭部的血液循環,而使腦部血管充血,時間一長,就會造成頭昏腦漲,眼皮浮腫。如果睡覺時墊個枕頭,頭部墊高了,胸部也會稍微跟著抬高,這樣下半身的血液回流就會緩慢些,心髒的負擔也可以減輕些,也更容易入睡。頭部不充血有利於放鬆,同時肺部所受壓力小,氣管和肌肉處於自然放鬆的鬆弛狀態,睡覺自然也就安穩了。枕頭的高度,以一個人的拳頭高度為宜。

無償獻血有愛心

周末,走在大街上,你會看到在鬧市區,停著許多獻血車,接受市民獻血。人們都說,血液很寶貴,那麼,為什麼要義務獻血,這樣做,對身體有沒有害處呢?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紅十字會一直呼籲醫療用血“采用無償獻血”的原則。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實行了無償獻血。不過,獻血的人必須是健康人,還要符合一些規定,比如,獻血者的年齡應該為18—55周歲,兩次獻血之間必須間隔6個月,每次獻血200—400毫升。實行無償獻血,奉獻的是愛心,更是人道主義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崇高行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又一體現,意義重大。

不會造成貧血

或許你會問,一下子抽200毫升血,會造成貧血嗎?當然不會。因為對整個身體中的血液來說,獻血隻會使血液的流量暫時減少,不過,很快就會恢複正常,並不會影響血液的再生功能,所以,適量獻血是不會引起貧血的。而我們常說的貧血是一種疾病,患有貧血病的人在獻血查體時,就會被檢查出來,不符合規定,顯然這種人是不能參加獻血的。

不僅如此,獻血也有好處。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好,但由於運動減少,所以,體內積存了過量的脂肪。這樣,會發胖不說,血脂長期處於較高的水平,這就是“血稠”。說來可怕,“血稠”是導致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病的罪魁禍首。試想一下,脂肪一層層地附著在血管壁上,血管的彈性自然會降低,這樣不生病才怪呢。如果經常獻血,可以減少體內一部分黏稠的血液,再通過正常的飲水,讓血液自然稀釋,也就減輕了動脈硬化的隱患。現代醫學實踐證明,適量獻血對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都有一定好處。

不會傷元氣

有人擔心獻血會影響健康,有傷元氣,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專家介紹,一次獻血200——400毫升,不會影響獻血者的身體健康。一個正常人的總血量約有5000毫升,一次獻血400毫升,還不足人體總血量的十分之一,並不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而且,從醫學角度來說,要是一個健康人失血10%,是不會有任何不良反應的。

值得一提的是,獻血失去的血液,馬上會補充上來,不會減少循環血容量。失去的水分和無機物,1—2個小時就會補上;血漿蛋白質,由肝髒合成,一兩天內就能得到補充;血小板、白細胞和紅細胞也很快就能恢複到原來的水平。即使不獻血,血細胞也在不斷衰老死亡,被新生的血細胞代替。再者,在獻血前,每個人要做嚴格的身體檢查和化驗,合格方能獻血。所以說一個健康的人,按規定獻血,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影響,更不會傷元氣,反而會有利於健康。

獻血後的調理

獻血後,適當地調理非常重要。在飲食上,要補充一些蛋白質,如瘦肉、蛋類、大豆等,這些食物中含有造血所必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其次,吃一些含有鐵較多的食物,如蝦、芝麻、海帶、黑木耳、紫菜、大棗、桂圓等。另外,炒菜時可選用鐵鍋。但不要敞開肚子大吃大喝,應該注意休息。總之,獻血後不必特別地去吃些什麼。隻要吃得科學合理、有營養價值、可口、舒服、適量,就能在短時間裏,恢複失去的那部分血液。

肚子餓得咕咕叫

你有沒有發現,一到快吃飯時,你的肚子就開始不安分起來,有時還會發出咕咕的聲音,好像在提醒你,該吃飯啦!肚子為什麼會叫?而有時,餓久了又突然不餓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不過,要想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自然離不開控製神經的大腦,還有就是聲音發出的部位,也就是我們消化食物的場所胃和腸子。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咕咕聲,一起探個究竟吧。

發出咕咕聲

一日三餐,人每天都要吃進不少食物,而這些食物會從口中經過,由食道先被送到胃裏,然後就進入了長長的腸道。

胃可是個實實在在的食品加工廠,能暫時儲存食物,並對它們進行初步消化,然後食物就會變成食糜進入小腸。可是,當食物在胃中消化快要完成時,胃液還會繼續分泌。而這時食物已經被送到小腸了,胃一下子空了,胃的收縮會逐漸加強和延長,就會引發我們饑餓時的感覺,甚至有時會心慌。

肚子餓時,腸子蠕動加劇,胃的收縮也達到非常強烈的程度,胃一伸一縮,胃裏的液體和吞咽下去的氣體就不得安穩,一會兒被趕到東,一會兒被趕到西,就會發出“咕咕”的聲音。

餓過了頭

饑餓的時候,如果我們及時補充食物,饑餓感就會立即消失。可是,有趣的是,如果我們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及時補充食物,以至於餓過了頭,饑餓感就會消失,這時候補充食物也會有吃不下的感覺。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饑餓收縮是周期性的。一般來講,胃的強烈收縮隻不過延續半小時左右,隨後便進入平靜期,再這麼延續半小時到1小時,饑餓感就會消失。人的食欲與饑餓感有緊密聯係,隻有在有饑餓感時,食欲才會旺盛,隨著饑餓感的消失,食欲也就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餓過了頭而吃不下東西。

氣也能氣飽

肚子餓了,我們自然想到要吃東西。可有時候,即使已經到了吃飯時間,但碰上讓人生氣的事情,這時候吃飯的念頭就會打消,還有人說是氣飽了。科學研究發現,人的一舉一動,都受大腦的指揮。大腦管的事特別多,但工作總是有序的。一般來說,在一定的時間裏,它隻會處理一件事,當我們專心致誌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對其他的事情總是不當回事,這是大腦皮層特有的工作方法。

如果我們感到饑餓,主要是大腦皮層管理吃的部位興奮起來了,於是就有了食欲,想吃東西成了這時最主要的任務,其他事情隻好暫時擱置起來。可是,如果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生氣了,大腦皮層的另一部分就會產生強烈興奮,原來管吃的部分就不再興奮,於是,食欲消退,飯也就吃不下去了。

吃不下飯的孩子

其實,並不是隻有生氣讓人吃不下飯,隻要能使大腦皮層引起強烈興奮的事情,都會影響人的食欲,使人吃不下飯。比如,突然聽到令人激動或悲傷的事情,或者做什麼事入了迷,比如讀書、下棋、看電視等,都會讓人忘記吃飯。所以,正在長身體的兒童,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影響食欲。

肚子裏長蟲子

你知道肚子裏會長蟲子嗎?它們就是寄生蟲,不僅吸收我們體內的營養,還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危害。叫它寄生蟲一點兒都不為過,是因為它們從不勞動,而是靠寄生在別人體內,白吃白喝,甚至養育後代。

那麼,它們究竟在哪裏呢?其實,這些蟲子大都在我們的腸道,也就是大腸和小腸裏。因為這裏有許多食物經過,而它們可以坐享其成。腸道裏的寄生蟲有很多,比較有名的有蛔蟲、蟯蟲、絛蟲等等。下麵,就讓我們去認識幾個家夥。

又細又長的蛔蟲

可以說,在寄生蟲一族中,最有名的當屬蛔蟲了。它又細又長,常常能引發兒童疾病,可它怎麼會跑到我們的肚子裏去呢?

蛔蟲卵能汙染泥土、水或食物,兒童又喜歡玩泥土。要是手上沾上蛔蟲卵,又在飯前沒有洗手,不小心吃了這些汙染過的食物,它就會從口腔進入體內,慢慢孵育成幼蟲,進入腸道,並在此大量地繁殖,產生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患上蛔蟲病的人,肚臍周圍常常有陣陣疼痛,甚至出現沒有食欲,或者拉肚子的症狀。有時候,這些蛔蟲幼蟲會穿過大腸,隨血液進入肺裏。一旦肺受到這些家夥的攻擊,支氣管就會受到刺激,引起咳嗽。

吃蛔蟲卵減肥

也不要把蛔蟲想得太可怕,一些肥胖的人甚至拿它們當減肥藥。據說在中世紀,人們就知道把蛔蟲當減肥藥吃。即使現在,還有人這樣做。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蛔蟲在腸子裏會吞噬食物,吸取人的養分,當它吸收營養過量時,人就會產生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或者過度消瘦。要是我們的腸子裏有蛔蟲,吃多少食物都不用擔心會發胖。

值得一提的是,一條成熟的雌性蛔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內,每天能產卵20多萬個。可是這些蟲卵,並不都在人體內發育成熟,其中大部分都會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體外發育成熟,它們在外界也能存活好多年。

絛蟲和十二指腸蟲

除了蛔蟲,絛蟲也是腸道裏的一大寄生蟲。有趣的是,它還是有代表性的扁形動物,身體由好多節連接,看上去就如同相連的火車。你知道嗎?絛蟲身體又扁又長,最長的竟然接近10米,身體有上千節。如果你不注意,吃了沒有熟透的豬肉、牛肉等食物,很容易患上絛蟲病。絛蟲進入人體後,就會把自己固定在腸壁上,為繁殖後代做準備。它產的卵每天會混在我們的大便裏,排出體外。少量的絛蟲並不可怕,可要是身體裏有很多絛蟲時,就會出現營養不良,甚至貧血,還是趕快去醫院看看吧。

雖然絛蟲有些厲害,可十二指腸蟲更可惡。這些家夥在幼蟲時就會穿透我們的皮膚,並進入體內。等到了腸道,它還能咬破腸子,吸食我們的血液,真是不可小覷,簡直就是個惡魔。

提防蛔蟲病

雖說蛔蟲卵對外界的適應力很強,可蛔蟲也有自己的弱點,就是怕高溫。要是在五六十度的熱水中,蛔蟲卵隻能活30分鍾左右。要是溫度再增加一些,在七八十度的熱水中,不用5分鍾,蛔蟲卵就會死亡。現在,你一定知道怎樣對付蛔蟲卵了吧。以後就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勤洗手,不吃不潔淨的食物,還要勤剪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