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1 風流才子唐伯虎
說起唐伯虎,人們總會想到一些關於他的民間傳說和影視中的形象:才華橫溢,浪漫非凡。其實,真正的唐伯虎並不是這樣的,他一生坎坷,飽受艱難。
唐伯虎生於蘇州,父親唐廣德是普通的蘇州市民,在蘇州皋橋開設酒肆做小生意,他的母親丘氏也是當地的小家碧玉。因他出生那年是庚寅年,所以取名唐寅,又因在家中排行老大,又稱唐伯虎。
誤入牢獄
唐伯虎29歲時參加應天府(現南京)鄉試,中解元(第一名),一時聲名鵲起。考中解元的第二年,唐伯虎赴京參加會試,沒想到遇見了同去趕考的江陰富家子徐經,兩人談得很投機,就結成了莫逆之交。
徐經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然而,徐經到京城後,因為家裏有錢就賄賂主考,得到了考試題。可徐經沒有多少真才實學,開考前他就請唐伯虎幫自己寫文章,不料此事被告發,兩人被抓進了監獄。
過了一年多,唐伯虎才被釋放出來,而且再參加科舉是沒有希望了。這讓他異常傷心,覺得沒有臉麵回家,於是就遠離家鄉,開始遊山玩水,沉浸在自己的詩畫藝術裏。
桃花塢裏桃花庵
在外遊蕩了一年多的唐伯虎,錢也花光了,最後隻好硬著頭皮回到家鄉。不幸的是,妻子因為嫌棄他窮,已經嫁給了別人。唐伯虎又氣又累,開始縱情歌酒,一下子陷入低穀。據說,他還和祝枝山扮成乞丐,沿街唱歌討錢,有了錢,就到酒樓喝酒。
幾年後,唐伯虎娶了紅顏知己沈九娘,兩人在蘇州金閶門外桃花塢定居下來。桃花塢原是宋人章莊簡的別墅,但經風雨滄桑,早成一片廢墟。不過這裏景色宜人,環境十分幽靜,一曲清溪蜿蜒流過,溪邊幾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幾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伯虎用賣畫的錢建成了桃花塢別墅。
唐伯虎一生酷愛桃花,別墅取名“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並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花前花後日複日,酒醉酒醒年複年……”
“點秋香”為杜撰
唐伯虎的風流韻事,流傳極多,最為熟知的就是“三笑點秋香”。事實上,這些都是後來的文人杜撰的,沒有任何曆史根據。
不過,能有這麼多的故事,大都跟唐伯虎的才華分不開。一些學者普遍認為,稱唐伯虎為“江南第一才子”是名副其實的,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藝術造詣高超。要說“風流”二字,也隻是說唐伯虎文風飄逸,為人灑脫,落拓不拘,舉止有放浪之行,僅此而已,實際情況並不是小說和影視作品中描寫的那等“風流豔名”。
在他的傳世作品中,最為有名的是《騎驢歸思圖》、《秋風紈扇圖》、《落霞孤鶩圖》、《春山伴侶圖》、《墨梅圖》等。除了畫畫,唐伯虎的詩才也是一流的,著作有《六如居士集》,以俚語、俗語入詩,通俗易懂,語淺意雋。
妙妙果味派
江南四才子
據介紹,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過目成誦,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記》、《昭明文選》等史籍,閑暇時也學畫山水花鳥。當時文征明的父親文林常去唐家的酒肆喝酒,見唐伯虎的稟賦和才學過人,決定讓唐寅與文征明一起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唐伯虎16歲時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因才華出眾,唐伯虎與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被並稱為“吳中四才子”,也稱“江南四才子”。
32-33 宮廷畫家郎世寧
在清朝前期,有一位外國畫家,常常出入清室宮廷,服侍在皇帝左右。當時的皇帝,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康熙帝。
這位畫家就是郎世寧,他原是來華傳教的耶穌會教士,後來受到皇帝的青睞,被封為三品官,跟隨在皇帝身邊,專門繪畫。由於他來自西方,繪畫多是采納中國繪畫技巧而又保持著西方藝術的基本特點,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他的代表作品有《百駿圖》、《弘曆及後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皇帝垂愛
郎世寧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裏奧內,1688年生於意大利米蘭市,19歲入熱那亞耶穌會。不久,他就用自己的藝術才華為該市修道院內小教堂繪製了兩幅宗教畫。後來,受教會派遣前往中國傳教。經過一年的海上顛簸,27歲的他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了澳門,同行而來的還有意大利外科醫生朱塞佩?科斯塔。來到中國後,他給自己取了個中國名字——郎世寧。
康熙帝酷愛藝術與科學,他聽說來了一位歐洲畫家時非常高興,當即下旨召見。可是,康熙帝不讚成郎世寧所信仰的宗教,就把他當作一位藝術家看待,封郎世寧為宮廷畫師,不給他傳教的機會,使郎世寧開始了宮廷藝術家的生活。
宮廷畫家中的佼佼者
等乾隆登基時,郎世寧已47歲。乾隆皇帝愛書畫詩文,在位期間重視宮廷繪畫的發展,所以從康熙朝時就入宮的畫家郎世寧仍然得到重用。在郎世寧的繪畫中,有許多反映乾隆生活的畫作,戰爭場麵、壯觀的狩獵、喜慶宴會、喜愛的嬪妃等,從人物到動物,無不生動、逼真,將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畫,最好的作品之一為《哈薩克貢馬圖》。
郎世寧是宮廷畫家中的佼佼者。早在雍正帝時期,皇帝就十分讚賞這位洋畫師,他曾對郎世寧所作的一幅人物畫的圖稿做了如下評語:“此樣畫得好!”郎世寧七十歲大壽時,乾隆皇帝還特地為他舉行了盛大的祝壽儀式。
總統出價欲買佳作
郎世寧是清宮第一洋畫師,創作的畫作不超過500件,而且多數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中,而少數流散出去的郎世寧畫作不會超過20件。其中有一幅《秋林群鹿圖》在2005年5月,更是拍出了2149.68萬人民幣的天價。《秋林群鹿圖》描繪了九頭鹿(一隻公鹿、八隻母鹿)在黃昏下的秋林鬆石間靜佇、覓食、求偶的景象。畫中的公鹿被樹蔭下臥著的母鹿吸引。動物間自然神態的流露,影射了正待選妃的乾隆可能某天偶經宮闈,被嬪妃吸引的場景。
1990年,沈陽故宮博物院所藏郎世寧《竹陰西猞圖》,曾遠赴意大利公開展覽。當時的意大利總統科西嘉在參觀時曾風趣地說:“2000萬美元!請把這幅美妙的作品留給意大利吧!”
妙妙果味派
郎世寧
郎世寧擅長人物肖像、鳥獸、山水及曆史畫,尤精畫馬,他較好地融合了中西繪畫技法,畫作精細逼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1724年,郎世寧受命參與圓明園的擴建工程,在這座東方名園內畫了許多裝飾殿堂的繪畫作品,並參與了圓明園內長春園西洋樓的設計施工,被委以掌管皇家園林工程的奉宸院院卿一職,官職為正三品。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病逝於北京,乾隆帝還親自為他撰寫了墓誌銘。
34-35 顧愷之募錢
有個瓦棺寺剛剛落成,和尚想請人來捐錢,可是過了數月,捐錢的人並不多,這讓和尚們苦惱不已。幾天後,有一位年輕人來到廟裏,在緣簿上寫下捐錢一百萬。和尚們很是驚訝,以為他空口說大話呢。不料,年輕人卻說:“你們在廟裏準備好一堵素白的牆壁,我有募錢的辦法。”和尚們將信將疑地照辦了。
年輕人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牆壁上畫了一幅佛教傳說中的人物畫——《維摩詰》,筆法流暢,人物神情畢現,氣宇軒昂。他畫好後對和尚們說:“第一天進來看壁畫的要求每人捐十萬錢,第二天看的人五萬錢,第三天隨意。”消息傳出後,大家都來看這幅壁畫,把廟門都快擠破了,就這樣,一下子就募得許多錢,大大超過了一百萬。而這位年輕人就是有名的人物畫大家顧愷之。
不點眼睛的“怪”人
繪畫在以前被認為是工匠的職業,常常為人們所不齒。出生在東晉時期的大畫家顧愷之,徹底打破了這種認識,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生在一個官僚家庭,年輕的時候當過官,讓他有機會遊覽各地的名山大川,為以後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他擅長詩詞歌賦,尤其是繪畫,以人像、佛像、禽獸、山水最為突出,被當時的人稱為“三絕”:畫絕、人絕和癡絕。
顧愷之的人物畫堪稱一絕,但每次快畫完的時候,偏偏不把畫中人物的眼睛點上,有時一擱就是好幾年。別人問他為什麼,他答說,因為他畫人物,特別注重傳神,而傳神的關鍵,就在於眼睛,身體外形的美醜並不重要,所以眼睛必須仔細處理,不能隨便點上。
傳神之作《洛神賦圖》
瓦棺寺的一幅《維摩詰的經變圖》,讓年紀輕輕的顧愷之名聲大振。不過,他最為有名的畫作還是《洛神賦圖》。這幅畫是根據三國魏王曹操的兒子曹植著名的《洛神賦》所繪,可以說是顧愷之的傳世精品。
《洛神賦》描繪了曹植途徑洛水與神話傳說中的洛水女神相會的情景,顧愷之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象力,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對後世的中國畫產生了深遠影響。宋代摹本《洛神賦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用飛白掩飾眼疾
顧愷之不僅畫功豐厚,還是位大理論家。有一回,他為殷仲堪畫像,殷先生有眼疾,畫出來不好看,他不願入畫,顧愷之再三保證,畫出來包君滿意。怎麼畫呢?顧愷之用“飛白”的技巧作畫。飛白指的是筆畫露白,仿佛枯筆所寫,顧愷之用飛白的巧妙手法處理了殷仲堪的眼睛,既傳神,又不失其美,令人讚歎不已。
在繪畫理論方麵,顧愷之留下的著作有《論畫》、《畫雲台山記》等,他主張畫畫要形神兼備,突出傳神。如何才能達到呢?他認為一方麵要“遷想妙得”,另一方麵要“以形寫神”,並從人物麵部特別是眼睛的刻畫、體態動勢的捕捉、人物關係的處理和環境的襯托等幾方麵著手。
妙妙果味派
《女史箴圖》軼事
西晉惠帝司馬衷是個弱智,國家大權為其皇後賈氏獨攬,其人善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大臣張華便收集了曆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跡寫成了九段《女史箴》,用來勸誡和警示皇帝。後來顧愷之就根據文章的內容分段為畫,中國曆史上的曠世名作《女史箴圖》由此問世。可惜的是,原作已失,唐摹本最接近原畫。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女史箴圖》摹本被英國軍隊從皇宮中搶走,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36-37 國畫大師徐悲鴻
在江蘇省宜興縣內有條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橋名叫屺亭橋。1895年,國畫大師徐悲鴻就出生在屺亭橋鎮的一個平民家庭,原名叫壽康,長大一點後才改名為“悲鴻”。
就是這樣一個平民家的孩子,竟然成了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一位畫貫中西、多才多藝、成就卓著的大師。他一生創作了數千件素描、油畫和中國畫作品,並多次在國內外舉辦畫展,所到之處,其畫作都深得好評,引起轟動。代表作有油畫《田橫五百士》,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
懵懂初學畫
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是個半耕半讀的私塾老師,能寫詩作文,還擅長書法、繪畫。6歲時,徐悲鴻就開始跟著父親讀書,後來他看見父親畫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學繪畫。
父親認為他年紀太小,不肯教他。可是,徐悲鴻念書念到卞莊子刺虎的故事,就偷偷地求人畫一隻老虎,然後自己偷偷地照著樣子描繪。徐達章知道後,在兒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就開始教兒子畫畫,每天讓他臨摹一幅當時流行的《吳友如畫本》。慢慢地,徐悲鴻開始了自己的藝術之路,並成為很有影響的國畫大師。
以馬著稱的大家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徐悲鴻所畫的馬獨步畫壇,沒有人能與之相抗衡。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
能有如此的成就,跟徐悲鴻注重寫生分不開。據說,他光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了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群馬圖》創作於1940年。當時,徐悲鴻正旅居印度,他從報上得知中國軍隊在鄂北痛擊了日本侵略者,十分高興,就乘興揮毫,畫下這幅逸興遄飛的佳作。借這幅奔馬圖,他抒發了自己對國家、對民族的明天滿懷的希望。
鄙視小人
有位大人物想請徐悲鴻為他畫一幅像,於是煞費苦心地宴請徐悲鴻,準備在宴會上提出這個要求。這天,徐悲鴻徒步來到這位大人物的官邸,那些西裝革履的先生們走進客廳時,接待人員點頭哈腰地請他們簽名留念;而徐悲鴻進來時,他們以為是隨從,根本不予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