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橫行到幾時
齊白石的畫很有名氣,人們都以能得到他的畫為榮。抗日戰爭時期,有個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赴宴作畫。
宣鐵吾雖然是一介武夫,但他知道齊白石的聲望和地位,於是派人專程請齊白石赴宴,齊白石起初沒有理會。宣鐵吾見齊白石沒有回應,又再三派人前來。齊白石考慮再三,答應赴宴,但心裏是十分不願意的。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不一會兒工夫,一隻水墨螃蟹就躍然紙上。在場的人讚不絕口,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宣鐵吾看完畫後,麵紅耳赤,無地自容。
令畢加索欽佩的畫家
談到齊白石,即使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大師畢加索,也是刮目相看。有一次,畢加索說:“我不敢去中國,是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
齊白石是一位了不起的畫家,他的繪畫充滿了泥土的芬香、生活的氣息,達到了民間藝術與傳統藝術的統一,無限生機躍然紙上。1956年6月,張大千曾去拜訪畢加索。等了很久,才見到畢加索。不料,畢加索不說二話,搬出一捆畫來,張大千一幅一幅仔細欣賞,發現沒有一幅是畢加索自已的真品,全是臨齊白石的畫。看完後,畢加索對張大千說:“齊白石是你們東方了不起的一位畫家。齊先生水墨畫的魚兒沒有上色,卻使人看到長河與遊魚。那墨竹與蘭花更是我不能畫的。”
妙妙果味派
齊白石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是當代傑出的藝術家,在繪畫、書法上都有非凡的成就。他跨越了兩個世紀,活到將近百歲。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繪畫、詩句、書法、篆刻,無不出類拔萃,尤其擅畫花鳥草蟲,以自然不偽、天真爛漫的畫風著稱。代表作品有《牧牛圖》、《蝦》、《群鼠圖》、《祖國萬歲》等。抗美援朝的時候,他又畫了和平鴿。
46-47 清明上河圖
在北宋時期,有個叫張擇端的畫家,曾在宋徽宗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他唯一傳世的作品就是《清明上河圖》,可就是這樣一幅畫就足以讓他名垂千古。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可以稱為不朽之作。它通過對世俗生活的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近郊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在它問世後的800多年裏,曾被無數的收藏家和鑒賞家欣賞,也是帝王權貴爭奪的目標。它曾經5次進入宮廷,又4次被盜出宮,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曆盡劫難,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
送給皇帝的禮物
《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翰林畫院做畫史時所作。他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的曆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原本就酷愛書畫、擅長丹青的宋徽宗看了以後,異常高興,隨即用瘦金體在圖上親筆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
可惜沒多久,宋朝都城汴京就陷落了,宋室皇宮內的金銀珠寶、名貴文物被金兵席卷一空,連這幅驚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也被金兵搶走了,後來它就以普通字畫的身份在民間輾轉變賣。直到元朝建立後,《清明上河圖》才被重新收入皇宮。
精心描繪,細致入微
《清明上河圖》右邊起點是京郊的農村風光,景物畫得十分優美。中段畫的是河道和橋梁,一隻漕船卸下桅杆穿過虹橋,船工的號子聲引起橋上幾十個行人的駐足觀看。畫中的屋宇、船舶、水波、樹木、人流顯得密不透風,末段畫大街兩邊的店鋪、川流不息的行人、轎子、車馬、駝隊,千頭萬緒都處理得恰如其分。
市街上的各種商業手工業活動也躍然紙上,除了酒樓、藥鋪等大型店鋪外,還有香鋪、弓店、十字路口的茶肆或酒肆,有簷前掛了寫著“解”字招牌的當鋪,並且還有做車輪的木匠、賣刀剪的鐵匠、賣桃花的挑擔以及各種攤販等等。還有走江湖看相算命的,都可以一一辨認出來。
這幅畫幾乎找不到一處敗筆。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光人物就有500多人,而且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此外,牛、馬、騾、驢等牲畜也有五六十匹,車、橋20多輛,大小船隻20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征。
太監偷盜
明朝中葉以後,《清明上河圖》被一個叫馮保的人從宮中盜出。馮保是嘉靖時期的秉筆太監,位高權重。明朝萬曆皇帝繼位時,馮保就在萬曆帝身後,群臣參拜小皇帝,也就等於參拜了他。後來,馮保事發,被逐出宮,死在南京。
馮保本人寫得一手好字,萬曆六年(1578),馮保在《清明上河圖》後麵題跋,稱自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禦用幹事司禮監太監”。以後,馮保又將《清明上河圖》變賣,在民間流傳起來。經過數百年的來回輾轉,解放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妙妙果味派
一幅假畫上千元
《清明上河圖》,絹本,著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在很多城市人流較大的街道旁邊,往往就有人拿著《清明上河圖》兜售,展開來一看,每一幅畫都無一例外地有“清明上河圖”字樣,隻是有的明顯筆畫粗糙,有的則略略精細,有的是工筆,有的是青綠山水。即使是假的《清明上河圖》,也有人願意買回家欣賞,據說運氣好的賣家能賣到幾千元,可見它的影響有多廣。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博物館,都有《清明上河圖》的仿作,唯一的真跡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48-49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同時也是著名的大畫家,被稱為“文人畫宗師”。他信仰佛教,喜愛自然山水,寫的詩歌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北宋大文豪蘇軾稱讚他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不過,熟悉王維詩的人很多,像最有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對他的畫了解的人並不多。事實上,王維的畫,在中國曆史上所占的地位,一點都不比他的詩差,或許是因為他的畫流傳下來的比較少的緣故吧。
獨在異鄉為異客
王維自幼聰穎好學,九歲時便能作詩寫文章。十七歲那年,他決定上京趕考。經曆了千辛萬苦,他終於來到了京城,立即被京城的繁華驚呆了,街上到處是川流不息的車輛,密密麻麻的人群,讓王維大開眼界,以為到了人間仙境。
王維找到了一間安靜的客棧,每天都在這裏安心學習,也無心去觀賞京城的美麗景色。每當他看見別的人親朋好友相聚,就感到非常孤單寂寞。一晃,重陽節到了,王維更是思念家中的親人。這天,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登上京城的高處,眺望遠方的家鄉,寫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也被廣為傳唱。
出神入化
除了寫詩,王維十分愛好畫畫,並且都是很有詩意的作品。他的畫作多以雪景、棧道、捕魚、山居、農作等為題材,都是與田園趣味有關的內容。
相傳,王維曾給岐王李範畫過一幅《巨石圖》,岐王一有時間就細細觀賞,常常恍恍惚惚地進入畫中的空古幽靜的境界。一天,突然電閃雷鳴,風雨大作,一塊巨石從屋裏騰空飛起,衝到了屋外。岐王被嚇壞了,趕忙到屋中察看,原來是畫上的巨石飛走了。後來,到了唐憲宗時,高麗國派使臣到中國,說是若幹年前的一天從空中飛來一塊巨石,上麵有王維的題字,知道是中國的寶物,現在把這塊巨石送了過來。顯然,這段故事是虛構的,不過它倒是說明了王維的畫的確出神入化。
能治病的《輞川圖》
晚年的王維隱居在陝西藍田輞川,過著平淡自由的生活。這一時期,他創作了《輞川圖》,畫麵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在王維的所有山水畫中,恐怕這幅《輞川圖》所創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更能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
宋代的大詞人秦觀在河南汝陽得了腸胃病,後來有一位朋友送來這幅《輞川圖》,想看看能不能為朋友治病。不料,秦觀對著這幅畫,是白天看,晚上也看,好像是呼吸著輞川的清新空氣一樣,陶醉其中。果然,沒多久秦觀的病就好了,真是不可思議。
妙妙果味派
畫家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山西太原人,曾官至尚書右丞。王維信佛,少年得誌,仕途順利。安史之亂中,王維被叛軍俘獲,接受叛軍的任命。直到叛亂平息後,王維因此受到唐朝政府處罰,從此鬱鬱不得誌。晚年隱居在陝西藍田輞川別墅。王維的繪畫成就有二:一是詩畫一體;二是“得意忘象”、敢破常規。據記載,王維畫物,不問四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共處一景,在《袁安臥雪圖》中,把雪與芭蕉同置一處。可惜至今,王維畫作已無真跡傳世,代表作有《雪溪圖》、《濟南伏生圖》和唐人摹本《輞川圖》。
50-51 吳昌碩拜師
吳昌碩生於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幼年時,他求知欲很旺盛,好學不輟。起初跟著他父親念書,後來往鄰村的一個私塾中去就學。
22歲那年,在縣裏學官的迫促下,他勉強去應了一次考試,中了個秀才以後,就絕意場屋,不再赴考,一直依遊幕和鬻藝為生。到了53歲,他一度被舉為江蘇安東(今漣水縣)縣令,因不慣於逢迎長官、欺壓百姓,到任隻一個月,便毅然辭去。這以後,他就厭棄官場生涯,專心致誌地從事文學藝術的深造。
拜師楊見山
楊見山是浙江湖州人,書法極好,也擅長寫詩作文。吳昌碩與楊見山早年在吳興華樓橋潛園主人陸心源家認識,因為仰慕楊見山的才學,早有拜他為師之意。辭去安東令以後,吳昌碩流落蘇州街頭,以賣畫為生。一天,他莊重地備了一份大紅帖子,一身整齊,去拜楊見山為師。楊見山是個不拘小節的人,一見吳昌碩衣冠楚楚,進門便拱手長揖,感到不好意思,就婉言拒絕了。
一次拜師不成,吳昌碩就來第二次,他用極其認真的工楷,寫信給楊見山,再次要求“稱師”,列於門下。楊見山看過信,深感吳昌碩求師學藝的摯誠,表示願意以兄弟相稱,共同切磋藝事,但仍婉言謝絕稱師,兩人隻是以兄弟相稱。
一幅倒掛的畫
1914年,吳昌碩寓居上海。有一天,靠販賣鴉片和房地產投機起家的英國冒險家哈同來到吳家,想請吳昌碩代畫一張三尺立幅。吳昌碩是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最憎惡的就是這些在中國為非作歹的洋人。哈同是好話說盡,並且願意出大錢,吳昌碩根本不予理睬。說盡,並且願意出大錢,吳昌碩根本不予理睬。
哈同一看不行,就找人向吳昌碩說情。礙於同道情麵,吳昌碩便磨墨提筆畫了一幅柏樹圖,但柏樹葉子卻畫得比正常的要大得多。他還沒來得及題款,哈同就來取畫了。哈同拿起畫卷,看了好一會兒,仍然不明其意。吳昌碩忍不住笑了,說:“你們喜歡顛倒,把黑說成白,把好說成壞,把人吃人說成慈悲,當然我給你的畫也隻好顛倒掛了。”一聽此話,哈同氣得滿臉通紅,哭笑不得。
一幅畫1650萬元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的影響最大,他的書法、篆刻功底也很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絕,並預言其必將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
吳昌碩1916年完成的《花卉十二屏風》,每幅高133.5厘米,橫52.8厘米,題材分別為梅、蘭、竹、菊、蒼鬆、荷花、玉蘭、牡丹、紫藤、石榴、水仙和白菜。2004年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吳昌碩的力作《花卉十二屏風》以165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創下了吳昌碩書畫作品的最高紀錄。
妙妙果味派
《桃實圖》
吳昌碩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也是著名的篆刻家。繪畫尤其出名,最能體現他創作風格的是一幅《桃實圖》,曆來被稱為傳世精品,是吳昌碩72歲時所作。畫麵上一淩空而起向右斜上的桃樹,而桃實累累的枝幹則自右向左斜下,構圖極為奇特。其中,桃實用藤黃與大紅點簇而成,紅熟鮮嫩,色香撲人。現收藏在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