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書法繪畫3(2 / 3)

聖母形象大師

可以說,拉斐爾是西方最擅長塑造聖母形象的大師,一生畫有許多美麗聖潔的“聖母畫像”。當然,這離不開他別具一格的繪畫態度。

拉斐爾出生於藝術世家,父親是一名禦用畫家,自然受到父親的潛移默化。19歲的時候,拉斐爾來到佛羅倫薩,這可是當時大師雲集的地方。在這裏,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並學到了許多。他開始研究解剖學,對社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對女性和母親充滿了愛。不久,他的畫作《聖母的婚禮》就通過流暢的線條以及優美的人物形象和明淨的格調,展示了他超凡的繪畫能力。在這之後,拉斐爾繪的聖母形象有四十幾幅,被藝術評論家認為是“不朽的作品”,都超越了先前中世紀的風格,或許這也是他在世界繪畫上享有盛譽的原因吧。

哲學的最高境界

除了塑造聖母形象,拉斐爾還留下了傳世之作——《雅典學院》。《雅典學院》是一幅巨型壁畫,把古希臘以來50多位哲學家和思想家聚於一堂,其中有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等,他們在熱烈地討論,以此歌頌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讚美人類偉大的創造力。

畫麵中有3層拱門大廳,把不同時期的人集中在一起。最中間的是柏拉圖和他的弟子亞裏士多德,一個以指頭指著上天,另一個則伸出右指指著他前麵的世界,以此表示他們不同的哲學觀點: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和亞裏士多德的唯物主義。以這兩個人為中心,兩側分別畫出的一些著名學者,形象生動,絲毫不顯得雜亂。其中右邊一組,有古希臘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他正彎腰和4個青年演算幾何題。

妙妙果味派

繪畫之神

拉斐爾是文藝複興時期最傑出的畫家,雖然隻活了37年,卻創作有300多幅作品。他的作品,一直被人們視為古典美術最完美的體現。其中,《雅典學院》位於聖彼得教堂梵蒂岡教皇宮,是一幅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和其他人物的群像,有著濃厚的學術研究和自由辯論的氣息,稱得上傳世之作。拉斐爾也被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稱為“繪畫之神”。

62-63 自由引導人民

在西方繪畫作品中,《自由引導人民》恐怕是最家喻戶曉的作品了。畫上展示的巷戰場麵,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頭戴紅色弗吉裏亞帽、左手握槍,右手高舉著迎風飄揚的三色旗,是全畫的中心。女神左側,有一位少年正揮動雙槍疾奔而來,右側那個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學生,緊握步槍,眼中閃爍著對自由的渴望。

畫家通過浪漫主義手法,將神話中的自由女神與人民安排在一起,讓她不僅是一個人,更代表著最高的精神與意義。到目前為止,這幅畫已被製成各種印刷品、郵票,甚至被印入法國政府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在世界各地到處流傳。它究竟是一幅怎樣的作品,竟然有如此大的號召力,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浪漫主義的獅子

先來認識一下這幅畫的作者,這就是法國著名畫家德拉克羅瓦。他生於法國南部羅訥河畔,德拉克洛瓦在充滿藝術氣氛的環境中長大,並受過多方教育,曾跟隨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畫家魯本斯強烈色彩的繪畫,受同時代畫家熱裏科的影響,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隻要拿起畫筆,他畫畫就像獅子吞食獵物一樣,一氣嗬成,所以有人把他稱做“浪漫主義的獅子”。

可以說,德拉克羅瓦的畫作對後期印象派畫家和凡?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1863年8月13日,德拉克羅瓦在巴黎去世,埋葬於拉雪茲神父公墓。他的大部分作品被保存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自由與人民

其實,這幅作品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不僅因為它是一張浪漫主義美術作品,還在於它表現了最核心的政治主題:自由與人民。

《自由引導人民》取材於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1815年拿破侖下台後,逃亡國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國,當上了國王,曆史上稱為“波旁王朝”複辟。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繼承人查理十世宣布解散議會。巴黎市民聞訊異常氣憤,紛紛起義,他們拿起武器,走向街壘,經過浴血奮戰,最後占領了王宮,查理十世逃亡英國。在這次戰鬥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象征法蘭西共和製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麵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被槍彈擊中倒下。

《自由引導人民》誕生了

畫家德拉克羅瓦目睹了“七月革命”,他為人民的英勇戰鬥精神深受感動,決心要把這樣的場麵通過繪畫再現出來,作為永久的紀念。在給哥哥的信中,他寫道:“雖然未能為祖國的自由而戰,但我要用繪畫來為祖國爭光!”於是,他先畫了100多幅草圖,最後加以綜合繪製出巨幅油畫《自由引導人民》。

整幅畫人物不多,但光影錯雜,加上色彩鮮明熱烈,產生了磅礴的氣勢。比如,圖中那位在硝煙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槍,奮勇當先,正在召喚群眾前進的青年姑娘,既是起義參加者的真實寫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尤其重要的是,在作品創作過程中,畫家以奔放的熱情,充分展現了浪漫派繪畫的風格特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畫作在巴黎首次展出,立即引起強烈反響,德國詩人海涅還為此寫了一首讚美詩。

妙妙果味派

名畫的命運

《自由引導人民》作於1830年,現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關於這幅畫還有一些有趣的經曆。1831年,該畫被法國政府收購,後在盧森堡宮展出數月,因時局變化,後還給了畫家德拉克羅瓦。然後在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法國人民要求把此畫重新在盧森堡宮展覽。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此畫又因具有煽動性被政府摘下,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盧浮宮。

64-65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天空晴朗,在寬闊的伏爾加河上,一群拖拉著貨船的纖夫在沙灘上艱難行進。他們個個衣衫襤褸,有老有少,邁著沉重的腳步,低頭踩著沙灘,正沿著河岸一步步艱難前行。隻見遠處的船上載滿了很重的貨物。領頭的是個肩膀寬闊的老頭,胡須斑白,衣服上打滿了補丁,眼神漠然地望著前方。走在最後的纖夫低頭垂手,麻木地隨著隊伍向前挪動,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這就是畫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描繪的場景。當時,俄國人民正處在沙皇統治時期,過著非常貧窮的生活。為了掙得一塊麵包,這些纖夫終年拉著沉重的貨船,在伏爾加河上來來去去。

肖像畫家列賓

我們再來認識一下它的作者吧。《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作者是俄國19世紀末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列賓,他比較擅長曆史畫和人物肖像畫,其中著名的畫作有《索菲亞公主》、《伊凡雷帝殺子》以及許多作曲家、作家的肖像畫,比如作曲家穆索爾斯基、作家托爾斯泰等。

列賓學習繪畫和表哥分不開。原來,他的表哥曾在畫廊裏當過學徒,就經常給年幼的列賓帶一些水彩畫顏料、筆和紙張,慢慢地讓他也對繪畫產生了興趣。後來,列賓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彼得堡,並考入了美術學院,開始了其後漫長的繪畫創作。毫不誇張地說,列賓是出色的肖像畫家,為與他同時代的許多名人畫過肖像。在作家托爾斯泰寫作《複活》提綱時,列賓創作了著名的《托爾斯泰像》。

一舉成名

雖說列賓在學生時代已有許多作品,可真正讓他一舉成名的還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在學生時代,他就常到河邊寫生,每次都會看到拖著沉重步子的纖夫。這讓他內心生出一個想法,能不能描繪一幅表現纖夫生活的畫作呢?

有一次,他與自己的同學來到伏爾加河寫生,美麗的俄國風光和纖夫的遭遇給列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後,列賓就開始勾勒這幅作品。為了讓畫作更加真實,他曾和這裏的纖夫一起共同生活,並仔細觀察每個人的外貌、動作,用心體會他們的苦楚。他把11個不同性格、年齡的纖夫,融於同一個主題。畫麵以淡綠、淡紫、暗棕色描繪頭上的天空,使氣氛顯得慘淡,讓整幅畫作富有沉重的悲劇意義。

苦難與力量的縮影

這是畫家列賓親眼捕捉到的情景,狹長的畫幅展現了這群纖夫的隊伍,穿著破爛衣衫的纖夫拉著貨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進。在這群人中,有個穿紅衣的少年,從年齡和膚色可以判斷拉纖的日子還不長,他拉了一下肩膀勒得發疼的纖繩,足見這種與他的年齡很不相稱的重荷。可以說,每個纖夫都是窮苦勞動人民的代表,畫麵真實地給人以極強的震撼力。

不僅如此,列賓還運用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塑成了一座隆起的黃色底座,畫中的人物猶如一群雕像。一望無際的伏爾加河上,遠處桅杆上的小旗向右方飄揚,可見逆風而行的纖夫們的艱辛。畫作曆時3年完成,因為極具現實意義,後被譽為“俄國人民苦難與力量的縮影”。

妙妙果味派

伏爾加船夫曲

就像我們的黃河母親一樣,俄羅斯人民把伏爾加河也稱為母親河。千百年來,伏爾加河水滋潤著沿岸數百萬公頃肥沃的土地,養育著數千萬俄羅斯各族兒女。可你聽過《伏爾加船夫曲》嗎?這是一首著名的俄羅斯歌曲,描繪的是沙俄時期伏爾加河上纖夫的生活,其中也表現有船夫們邁著沉重的步伐拉纖的場麵。

66-67 改變命運的傑作

在世界繪畫史上,倫勃朗當之無愧是一位大師,也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對光的運用給人的印象極深,畫作體裁廣泛,尤其擅長肖像畫、風景畫、曆史畫、宗教畫等。他的一生共留下了600多幅畫作,有版畫、素描,還有眾多的自畫像。

不過,他最為有名並引起世人關注的還是畫作《夜巡》。這幅作品給倫勃朗帶來了太多麻煩,還引起了一場訴訟,讓畫家在創作和經濟上蒙受了巨大損失。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其中的故事。

天才畫家

1606年,倫勃朗出生在荷蘭萊頓小鎮一個磨坊主家。年幼的他,已經深深地熱愛上了繪畫,並常到郊外繪畫自然美景。後來,他來到萊頓大學學習。17歲時,倫勃朗來到阿姆斯特丹,並做了畫家拉斯特曼的學生。

這以後,倫勃朗畫藝進步很快,並開始為人們做肖像畫賺錢。他曾為自己的父母、哥哥、姐姐畫過像,最為出色的是哥哥的一幅戴金盔的肖像。這些肖像畫畫法讓主題更加鮮明,通過光的明暗強烈對比,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畫的效果。不久,一幅名為《杜普教授的解剖課》讓倫勃朗一夜成名,迎來了他創作的高峰期。《杜普教授的解剖課》讓倫勃朗一夜成名,迎來了他創作的高峰期。

改變命運的作品

17世紀的荷蘭,訂購畫作、肖像十分流行,而且不再隻是貴族所享有的權利。而倫勃朗正是一位肖像畫大師,以素描和版畫受到歡迎。可他的油畫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即使是在死後的幾個世紀,也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

對倫勃朗來說,1642年是他生命中最為黑暗的一年。這一年,妻子為他生下小兒子不久便去世了,這還算不了什麼,真正讓他陷入困境的是一幅畫作。當時,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也就是荷蘭市區一種保安武裝,請倫勃朗繪製一幅巡警生活的群像畫,準備掛在射擊手公會的房間。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幅名叫《夜巡》的作品,卻將倫勃朗卷入一場訴訟,並因此一蹶不振,走入生命的低穀。

惹爭議的《夜巡》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繪製這幅作品時,倫勃朗把巡警處理成以柯克隊長為中心,正同他的副手邊走邊交談著,其餘的人顯得異常散亂,左邊有人在舉旗,也有人在擦槍;右邊有擊鼓的人,也有的正在準備武器。這幅畫通過明暗變化強烈的對比,把眾多的人物、不同的情緒、動態等進行了恰當的處理,讓他們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可以說,這不是一幅簡單的肖像畫,而是一幅有意義的風俗畫。然而這幅藝術佳作卻沒有得到射擊手們的認同,原因是他們出了同樣的錢,但卻沒有在畫中得到同樣的表現。他們拒絕接收這件作品,為了索回畫金,公會隻好將這件事訴諸法庭,並對畫家進行指責、攻擊。倫勃朗的生活因此發生了重大轉折,以後很少收到別人的訂單,又因為他不善理財,平時不惜錢財收集名畫,所以很快變得窮困潦倒。當倫勃朗1669年去世時,除了幾件舊衣服和畫具外,沒有留下任何財產。

妙妙果味派

名畫的命運

這幅畫原名並不叫“夜巡”,畫作表現的是白天,後因長期掛在廚房受煙熏導致整幅畫顏色變黑,人們便誤認為是夜間而稱為《夜巡》。1715年,阿姆斯特丹市展出這幅名作,可由於牆麵不夠,畫作被割去不少,甚至切掉了兩個人。原畫高359厘米,寬435厘米,現收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68-69 割掉左耳的凡?高

1853年3月的一天,在荷蘭一位牧師家裏,到處是忙亂的景象。原來,牧師的妻子即將生產,許多人都在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個還沒有出生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位大藝術家。這個人就是凡?高。

凡?高是現代印象派繪畫藝術的傑出代表。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備嚐艱辛,不過這也給他的藝術增加了更多的元素。1888年,凡?高開始以色彩為基礎表達強烈的感情,後來神經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在經曆多次感情上的崩潰之後,凡?高於1890年選擇了自殺。

為什麼割掉耳朵

高更是凡?高的一位朋友,他總是喜歡嘲諷凡高的繪畫,同時又妒忌凡?高的藝術天分。但生性淳樸憨厚的凡?高總對朋友寬宥容忍,主動要求和解。

有一次,高更又慫恿凡?高,並預先買通了一名妓女羞辱凡?高。1888年聖誕節前夜,凡?高和自己的朋友高更爭吵之後感到身心俱疲,精神崩潰,割掉了自己左耳的一部分,因失血過多被送進醫院。從此,凡?高陷入了日益嚴重的瘋狂狀況,隨瘋狂而來的還有澎湃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使凡?高成為繼倫勃朗之後荷蘭最偉大的畫家。後來,他曾畫了許多自畫像,其中割了耳朵的自畫像最為著名。

最後的作品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凡?高畫了兩幅女孩草圖,其中一幅畫的是一個身穿淺色長外衣、戴黃草帽、坐在綠油油麥地上的年輕女子,地上草叢中點綴著罌粟,鮮紅如血。整幅畫有一種強烈的神秘色彩。

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裏,凡?高給家人寫了8封信,但從這些信中無法找到線索說明哪一幅是他生命中最後的作品。一直以來,人們推斷他的最後一幅畫是《有烏鴉的麥田》。這幅畫中暗藍色的天空、盤旋的烏鴉群、混亂的透視法,無不體現出不祥的預示色彩。

凡?高在給弟弟的信中說,他剛剛畫完《有烏鴉的麥田》和其他兩幅作品。1890年7月29日,就在他畫過的那片田地上,凡?高把畫架靠在一個幹草堆旁,用左輪手槍結束了自己37歲的生命,一代藝術大師訣別人世。

象征生命的《向日葵》

凡?高的畫是用他的生命完成的,傾注了他全身心的感受。他的畫有不少顏色深沉,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悲慘生活。《向日葵》是凡?高的代表作之一,他一生畫過幾幅《向日葵》,目前不得而知。早先凡?高畫過4幅油畫《向日葵》,畫麵上的向日葵數目不一,其中一幅畫麵上隻有3 朵向日葵,另一幅畫麵中有5 朵向日葵,另兩 幅畫麵中分別有12 朵和14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