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音樂舞蹈(1 / 3)

你有沒有想過,沒有音樂,世界會變成什麼樣?那將難以想象。可以確定的是,在所有的藝術類型中,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首先,它不會以說理的方式來傳播,而更多的是通過熏陶及感染的途徑,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得到美的滋潤。難怪有人在聽完《二泉映月》後,被其中淒婉悲涼的曲調所感染,不禁潸然淚下,或許這就是音樂真正的魅力所在。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通過肢體來表現美。《天鵝湖》是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劇,一起去看看吧!

80-81 二泉映月

你聽過《二泉映月》嗎?相信每個聽過這首二胡曲的人,無不為其如泣如訴、淒婉悲涼的曲調所動容。可以說,在我國的民族音樂中,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精品。它的創作者是誰?瞎子阿炳。不錯,不過這並不是他的真名。下麵,就讓我們一起去傾聽阿炳和《二泉映月》的故事吧。

瞎子阿炳

對於阿炳的真名,沒有多少人知道。其實,阿炳隻是他的藝名,真名叫華彥鈞,江蘇無錫人,被稱為民間音樂家。要說阿炳的音樂世界,和他的父親分不開。他的父親是當地雷尊殿的一名道士,特別擅長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樂器。在他4歲時,阿炳的母親去世了,隨後他就跟隨父親在道觀學習器樂演奏。由於他天資聰穎,又學習刻苦,在13歲時就熟練掌握了二胡、琵琶、笛子等許多樂器的演奏技巧。16歲的時候,他得到了無錫道教的認可,成為出色的樂師。四年後,父親患病去世了,此後接連的不幸降臨在阿炳的頭上。

不久,阿炳突患眼疾,連同自己的貧窮,讓他在35歲時雙目失明,後來人們就稱他為瞎子阿炳。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為了生計,阿炳隻好四處流浪賣藝,他的許多作品也產生在這一時期,包括最為有名的《二泉映月》。

如泣如訴的悲歌

《二泉映月》是阿炳最傑出的二胡曲,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末,是阿炳在街頭流浪賣藝的過程中,經過長時間演奏、加工,最終完成的。需要說明的是,當時阿炳已經雙目失明,自然也無法感受月映泉水了。

可在阿炳的內心深處,依然能看到清澈的泉水和明亮的月光。這首樂曲通過二胡演奏,展示了民族樂器二胡的獨特魅力,並通過它流露出一位飽嚐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人藝人的情感,感情真摯動人,纏綿哀怨而又飽含憤慨之情。同時,也有流浪藝人不屈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向往。樂曲旋律動人,讓人聽了能產生共鳴,有十分強的藝術感染力,難怪一位法國音樂家聽後,激動地感慨:“這是東方音樂中最為神秘的旋律了。”這首作品也被稱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

《二泉映月》的由來

《二月映月》這首曲子,開始並沒有什麼名字,阿炳常在走街串巷中隨意彈奏,賣藝時並沒有演奏,他自己稱它為“自來腔”,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然而在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家楊陰瀏、曹安和來到無錫,專門攜帶一台進口錄音機,要為阿炳的演奏錄音。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將“自來腔”命名為《二泉映月》,還錄製了《聽鬆》、《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共6首樂曲。

阿炳還答應半年後繼續錄製二三百首二胡曲。可第二年,當專家再次來到無錫拜訪阿炳時,才知道他已經去世了。這也讓數百首樂曲失傳,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而留下的樂曲也成了絕唱。

82-83 高山流水覓知音

我們常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來比喻知己或知音,象征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事實上,這個成語是從《列子?湯問》所記載的故事裏概括出來的。

在兩千多年前,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不料讓樵夫鍾子期聽到。讓伯牙感到吃驚的是,鍾子期竟能領會琴中之意,無論是表現高山的曲調,還是流水的音韻,他都心領神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伯牙學琴

伯牙是春秋時期楚國人,隨老師成連學習古琴。伯牙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可成連感到伯牙隻是把音符奏出來,並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伯牙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於是他想到一個妙招。有一天,成連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幹糧,駕船出發了。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裏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離去。

十天過去了,老師還沒回來。伯牙除了調琴,就麵對大海,傾聽濤聲。也遠望山林,不時傳來鳥的啁啾聲,這讓他心曠神怡,頓時產生了創作激情,隨即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一氣嗬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巧遇鍾子期

不久,老師成連回來了。聽了伯牙的演奏,連聲稱讚:“你現在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這以後,伯牙注重藝術體會,終於成為天下操琴的高手,後被周天子封為司樂太師。

一次,伯牙奉命編修樂譜,就專程到楚地采風。有一天,他順漢水來到長江口,雨過天晴後,心情十分暢快,就隨手撫琴。誰料一曲未完,琴弦突然斷了。當時有這樣一個說法,說要是遇到懂音樂並能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會斷。於是,伯牙走出船艙,眼前果然出現一個頭戴鬥笠的樵夫,這就是鍾子期。伯牙邀請他到自己的船艙,聽自己撫琴,先彈奏了《高山》,又彈奏了《流水》,鍾子期都能了然於胸。兩人異常高興,結拜為兄弟。一個人忘情地彈琴,一個人欣賞著,論曲談調到天亮。

斷琴謝知音

可是,伯牙因為有事,隻好與鍾子期道別。不過,臨別兩人還是約定在第二年春天,在老地方漢陽龜山再次相見。一年很快過去了,伯牙沒有忘記約定,就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去見好友。當船停靠在岸邊時,他急忙趕往龜山,卻沒有見到鍾子期。難道是鍾子期忘記了嗎?等了一晚上,伯牙也沒有等到好友。

第二天一早,他就朝岸邊的一個村子走去,並詢問一位老人。沒想到,老人正是鍾子期的父親,他對伯牙說:“鍾子期是我的兒子,去年秋天去世了。臨終,他叮囑我將他埋在江邊,好與你見上一麵。”隨後,伯牙來到鍾子期墓前,並撫弄琴弦,彈出了十分悲傷的曲調。彈完後,他取出刀割斷琴弦,把琴摔了個粉碎,並說道:“我好不容易碰到一個知音,現在知音不在了,我的琴聲誰又能懂呢?”從此,伯牙再也沒有彈過琴。

妙妙果味派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作為古箏曲,高山流水為代表曲目,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值得一提的是,《高山流水》中的《流水》,被選錄到美國“旅行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唱片上,於1977年8月20日被送入太空。

84-85 美國黑人爵士樂

提到爵士樂,或許你會想到薩克斯管,想起憂傷的音調。說起來,爵士樂應該是最酷的音樂,不過它原先隻是一種街頭小調,後來才慢慢上升為古典音樂。可不管怎麼說,爵士樂總能給人帶來獨特的享受,讓喜歡它的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不到一個世紀,爵士樂已經非常具有美國特色,並從民間音樂發展為美國本土最有代表性的藝術種類,如今在全世界都有人聆聽和演奏它。那麼,爵士樂來自於哪裏?接下來,我們就一同去找尋它的秘密。

黑人音樂

爵士樂起源於美洲,是由民歌發展而來的。美洲被發現後,西方殖民者漂洋過海來到這裏,並將非洲黑人大批販賣到此,成為受白人統治的奴隸。在這期間,黑人奴隸受盡壓迫,並被強製勞動,生活苦不堪言。閑暇之時,他們十分思念家鄉和親人,就把自己的悲慘遭遇吟唱成歌,表達自己內心的苦楚。

慢慢地,這種音樂成為黑人奴隸情感宣泄的手段。從19世紀末開始,它以英美傳統音樂為基礎,混合了布魯斯、拉格泰姆及其他音樂類型,並保存了大量非洲特色,節奏特色明顯,而且保留了集體即興創作的特點,誕生出一種全新的音樂形式——爵士樂,後來成為美國的主流音樂。

走向主流

爵士樂開始於民間,起初並沒有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直到20世紀初,在美國紐約才開始有爵士樂流行,這種音樂風格讓很多白人聞所未聞。最重要的是,這類音樂能夠表達最直接的情感,與之前的正統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要澄清的一個觀念是,爵士樂從一開始就融合了許多音樂元素,並不單純是黑人音樂。

到20世紀20年代,街頭出現了許多爵士樂團,爵士樂逐漸推廣開來,並成為當時流行的主流音樂。要是你看過描繪這一時期的電影,經常可以看到在一些高檔餐廳裏,有爵士樂隊在盡情演奏,比如電影《棉花田俱樂部》、《四海好家夥》等。在爵士樂的發展中,有許多人作出了貢獻,其中就有被稱為“爵士樂之王”的保羅?懷特曼。

藍色狂想曲

懷特曼出身於正統音樂界,沒想到最後卻愛上了爵士樂。他認為,爵士樂是最具美國特色的音樂,應該成為美國人的旋律,希望能創造一種交響式的爵士樂,但卻未能如願。為此,他隻好來到百老彙,找到著名作曲家格什溫寫一部作品。說來有趣,當格什溫聽說要寫這樣的交響樂,寫慣了通俗音樂的他一口拒絕。

懷特曼想出一條妙計:他在報紙上發布了一條消息,說在三周後音樂廳會上演格什溫的交響樂作品。無奈,格什溫想如果不答應,自己的聲譽肯定會受影響。於是,他開始想怎樣創作出美國風格的音樂。經過仔細思索,他終於寫出了一首樂曲,因為作品采用了美國黑人勞動歌曲和布魯斯的曲調,最後取名《藍色狂想曲》。可以說,這首曲子創造了一種新穎的音樂風格,創造了交響爵士樂的典範。

妙妙果味派

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是美國現代樂派著名作曲家。他將通俗爵士樂運用在傳統音樂中,綜合了歐洲音樂藝術、爵士樂、黑人歌曲等各種形式,創造出“交響爵士樂”,成為美國音樂的一種特色。1945年,華納公司以他的音樂和生平為基礎,拍攝了電影《藍色狂想曲》。著名作品《藍色狂想曲》,也讓他成為世界級的作曲家。

86-87 莫紮特和《安魂曲》

喜歡莫紮特的人,沒有不知道《安魂曲》的,這首作品是他最後的作品。安魂曲是一種莊嚴肅穆、安撫人心的哀樂,以示對死去的人們的哀思。他原是受匿名資助人的委托而作,可最終並沒有完成,由學生蘇斯邁根據莫紮特留下的手稿續完。

雖然有許多作曲家都作過《安魂曲》,可最有名的還是莫紮特所作的。如此說來,這也應該算做莫紮特為自己作的安魂曲。不過,關於這首曲子,背後還有一段離奇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陌生人的來訪

有一天晚上,一位身穿黑衣的陌生人找到莫紮特,要訂一場音樂演奏。在當時有這樣的習俗,有錢的人家往往會找知名的音樂家,為自己的樂隊、家庭等訂做音樂。然而,讓莫紮特感到意外的是,來人訂的不是普通音樂,而是為悼念親人的哀樂。要知道,莫紮特向來以明快的音樂為主,這顯然對自己來說是個挑戰。按照規矩,來人付給莫紮特一部分定金,隨後就匆匆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