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音樂舞蹈(2 / 3)

說來也巧,莫紮特這時正沉浸在歌劇《魔笛》的創作中,根本無暇顧及這樣的事情。可是出於別人的請求,他還是仔細琢磨,並把自己的體會和感想,讓身旁的學生蘇斯邁隨時記錄下來。

最後的挽歌

對莫紮特來說,在寫《安魂曲》的時候,也是在為自己寫挽歌。因為在《魔笛》創作完成後,他的身體已經十分虛弱,可仍舊把最後的力氣,獻給了《安魂曲》和《單簧管協奏曲》。

沒多久,疾病把莫紮特打倒了,他的手和腳浮腫起來,半癱瘓在床。就在去世前夜,他仍舊在做著努力,繼續著自己熱愛的音樂。然而,隨著病情的惡化,死亡一步步臨近。

臨終之時,莫紮特招呼自己跟前的學生蘇斯邁,並給他講解該怎樣完成這首曲子後續的創作。莫紮特去世後,蘇斯邁最後完成了這首曲子。一般認為,他完全忠實於老師的意思,使這首作品得以成為永恒的經典。

一場無名的官司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個陌生人會是誰呢?原來,讓莫紮特創作《安魂曲》的人,是一位名叫馮?瓦爾賽格的伯爵。有趣的是,這個伯爵十分喜歡音樂,自認為是個作曲家,其實囊中羞澀。於是,他就想買一些作曲家的作品,然後用筆抄錄一遍,說是自己的“作品”。這次,伯爵的妻子去世了。伯爵為此異常悲痛,可為了表示對親人的懷念,他打算找莫紮特訂一首曲子,並寫上自己的名字。而給莫紮特送信的陌生人,正是伯爵的仆人。

伯爵認為,《安魂曲》是自己掏錢買的,這應該算作他的財產。據說,這部音樂作品的知識產權爭論,直到現在還在持續著。因為沒有人能說明,莫紮特到底在哪裏擱筆,而蘇斯邁又是從哪裏開始續寫的,是不是忠實於莫紮特的創作。

妙妙果味派

神童音樂家

莫紮特1756年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他就顯露出不凡的音樂天賦,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被公認為“神童”音樂家。他的音樂中沒有痛苦,而隻有純淨的歡樂。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其中以《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除歌劇以外,他還有協奏曲、奏鳴曲套曲、室內樂、宗教音樂等。《安魂曲》用的是拉丁文歌詞,非常真摯、動人。

88-89 舞曲之王華爾茲

在音樂王國,舞曲是個十分龐大的家族,有基格舞曲、加伏特舞曲、華爾茲舞曲以及馬祖卡舞曲等等,這些都是表現動作的音樂。也就是說,根據這些舞曲,可以勾勒出不同的舞蹈形象,要麼是奔放的,要麼是委婉的,各具特色。要是給這個家族排個名,那麼舞曲之王當數華爾茲。

華爾茲是起源於奧地利的一種優雅的轉圈舞蹈,在19世紀開始盛行。當它一出現時,人們看到男女舞伴跳舞時如此貼近,都感到很震驚。經過不斷發展,華爾茲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舞蹈,被譽為“舞曲之王”。

誰創造了華爾茲

你或許會問,是誰創造了華爾茲呢?事實上,華爾茲絕不單單是一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許許多多的人創造的。在奧地利北部的農民中間,流行一種速度較快的民間舞蹈,名叫蘭德列爾。在綠草地上,小夥子和姑娘們聚在一起,在小提琴的伴奏下,歡快地旋轉起來,腳上的木鞋也跟著踢踏作響。

很快,這種舞蹈流傳開來,並傳到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進入了宮廷。值得一提的是,先前的舞蹈受到了很大限製,於是有人就對蘭德列爾舞進行了改良,將其中有些舞蹈動作變得平緩,進而創作出更加適合城市風情的舞蹈。舞蹈動作的變化,也使舞蹈音樂做了調整,舞曲開始變得更加平穩、舒緩,最後發展成了曆史最悠久的社交舞。

約翰?施特勞斯

說到華爾茲,約翰?施特勞斯不能不提。當時,在維也納有一家老字號咖啡屋,到此跳華爾茲的人,真是絡繹不絕。說到其中的緣由,最主要的應該有一支出色的樂隊,而樂隊的指揮就是年輕的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是一位主要從事圓舞曲創作的作曲家,有“圓舞曲之父”的美稱。他不隻演奏華爾茲舞曲,還自己創作圓舞曲,並贏得了整個維也納的讚譽。這也讓華爾茲舞曲開始走出國門,傳播到歐洲許多城市,人們在施特勞斯的旋律下翩翩起舞。不過,比施特勞斯更為厲害的是另外一個人,這就是小約翰?施特勞斯。

圓舞曲之王

一聽名字,就會讓人吃驚不小。的確,小約翰?施特勞斯正是施特勞斯的兒子,施特勞斯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這對父子可謂世界樂壇上最為耀眼的明星。老約翰?施特勞斯最大的貢獻在於,和作曲家約瑟夫?蘭納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讓原本比較緩慢的圓舞曲更加緊湊,樂曲表達的內容也更加深刻。因此,人們稱老約翰?施特勞斯為“圓舞曲之父”。

小約翰?施特勞斯自幼受父親教導,長大後成為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1844年,他組成自己的樂隊,開始演奏父親的作品,也開始自己創作,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圓舞曲著稱於世,也為他贏得了“圓舞曲之王”的桂冠。可以說,在他的作品裏,到處充滿了生活情趣,任何人聽了都會為之動容。

妙妙果味派

音樂王國奧地利

說起奧地利,人們無不稱讚它是一個“音樂王國”。可以說,世界著名的音樂大師,比如海頓、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勞斯等,都曾在此生活、創作過,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樂章。首都維也納更被稱為“音樂之都”,這裏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國際性音樂節,吸引了大批音樂愛好者到此,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90-91 音樂王國的皇後

對於小提琴,幾乎無人不曉,它能將你帶入完美的音樂境界,而其顯赫的身世更是不能不提。難怪在100多年前,法國偉大的作曲家海克托爾?柏遼茲曾為小提琴進行“加冕冊封”,稱它為音樂王國的“皇後”。可以說,在眾多音域寬廣、音色優美的樂器中,找不到任何其他樂器能替代小提琴。即使現在,作為音樂王國“皇帝”的鋼琴,在演奏技巧方麵也要比它遜色很多。

前生今世

小提琴是最富有表現力的樂器,也最能完美地敘述故事情節。這樣一種能帶來美妙音樂的樂器,究竟來自哪裏呢?由於最優秀的小提琴大都出自意大利技師之手,所以很多人認為,小提琴是從意大利起源的。其中的阿瑪蒂家族、斯特拉地瓦利家族和瓜奈利家族,並稱小提琴三大家族。其實不然,小提琴應是中亞國家的創造,隨後在公元8世紀傳入歐洲。

現在在印度和斯裏蘭卡等一些島上,仍可以看到民間藝人在用胡琴演奏,而胡琴就是小提琴最古老的祖先之一。胡琴有個像鼓一樣的東西作共鳴箱,上麵繃上一兩根用絲或牛筋做成的弦,再加上一張類似射箭的弓。

樂音的雕塑家

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現於16世紀早期的意大利北部,例如威尼斯等港口。不過,它開始並沒有引起上流社會的重視,隻是隨著江湖藝人到處流浪。令人讚歎的是,小提琴有生動的顫音,靈活多變,還極富表現力。它既能演奏抒情的基調,也能演奏充滿技巧性的華彩樂段,還可以作為節奏樂器來使用。

直到有一天,小提琴以自己極度完美的樂音大放光彩,引起了巨大轟動。這讓原本與小提琴同出一家族,在上流社會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提琴,一下子失盡了臉麵。此後,小提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並闖進了富豪們的音樂廳。需要說明的是,小提琴的樂音、音色以及表現力,都要靠高超的演奏技巧來掌控,演奏者要具備絕佳的指尖功夫。正因為如此,小提琴也被人們稱為“樂音的雕塑家”。

《梁山伯與祝英台》

提到小提琴,就不能不提小提琴協奏曲。它是指以小提琴獨奏、管弦樂團伴奏的古典音樂作品,比較有名的有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最為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具有濃鬱的中國特色。

《梁山伯與祝英台》以民間傳說為基礎,由作曲家何占豪、陳鋼合作創作於1959年,也是我國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全曲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愛情為線索,分為三段代表性的劇情——相愛、抗婚和化蝶。其中,獨奏小提琴模仿二胡、古箏和琵琶的手法,是帶有濃鬱的生活氣息的交響作品。在小提琴奏出最後一句絕唱後,祝英台縱身投墳,全曲達到了高潮。這首樂曲首演後,備受好評,不僅在中國,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受到廣泛讚譽。

妙妙果味派

樂器之王

毫無疑問,鋼琴是音樂王國的“皇帝”。雖然它的曆史並不長,甚至比小提琴還要年輕許多,可是因為它具有樂音多、音域寬的特點,不僅能演奏深沉的低音,還可以演奏高音,甚至能組合成強有力的多樂音和聲,讓其他樂器不得不臣服。一架鋼琴稱得上一個交響樂隊,能獨自演奏一場音樂會。所以說,封它為樂器之王也算是實至名歸。

92-93 英雄貝多芬

18世紀末,歐洲出了一位大英雄,他就是出身於孤島,乘法蘭西革命而登上皇帝寶座,威震歐洲的拿破侖。同時代,在音樂領域,也出現了一位比拿破侖更偉大的精神英雄,這就是音樂家貝多芬。毫不誇張地說,貝多芬不僅僅是一位音樂家,更是一位勇敢的革命者,在他的音樂中,處處充滿了英雄者的氣概。

初露鋒芒

先來認識一下貝多芬吧。1770年,貝多芬在德國波恩誕生了,父親叫約翰。約翰嗜酒成性,隻是個二流音樂家,他強迫貝多芬練習鋼琴,希望兒子也能成為莫紮特。於是,貝多芬4歲就開始學鋼琴和提琴,慢慢走上了音樂之路。不久,幼小的貝多芬就顯示出不凡的天賦,登上了演奏舞台。為了向世人炫耀兒子是莫紮特第二,父親將貝多芬的年齡縮小了兩歲,並在報紙廣告上寫道:“6歲兒童的音樂演奏會。”

即使如此,小小年紀的貝多芬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小的驚奇。1787年的春天,貝多芬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拜訪莫紮特。莫紮特給出題目讓他做一個即興演奏,隻見貝多芬輕撫鋼琴,一首優美的旋律隨即響起,征服了在場所有的人。莫紮特十分高興,對身邊的朋友肯定地說:“留心這個孩子,將來他會驚動整個世界!”

英雄交響曲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貝多芬也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當時,貝多芬在波恩大學求學,有一位進步的教授教習德國文學,經常宣講革命、人權、民主、自由。這讓貝多芬深受鼓舞,也開始為真理而奮鬥,希望早日實現真正的共和國。這一時期,拿破侖被認為是打倒專製的大英雄,也是人們實現共和理想的偉人。

也因此,貝多芬把自己的熱情傾注到音樂中,用音樂來歌頌拿破侖。1804年,他終於完成了第三交響樂《英雄交響曲》,並在作品的扉頁寫道:“獻給拿破侖?波拿巴。”可正當他要把樂曲送給拿破侖時,卻得知拿破侖稱帝了。也就是說,拿破侖欺騙了人民,也欺騙了熱愛自由的貝多芬。氣憤之餘,貝多芬撕掉了扉頁上的獻詞,準備撕毀交響樂的總譜,好在朋友極力勸阻,作品才得以流傳下來,而扉頁上的獻詞則被改為“紀念一位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