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音樂舞蹈(3 / 3)

堅貞不屈

《英雄交響曲》獲得了成功,貝多芬用富有激情的音樂,描寫了他心目中真正的英雄。這首交響樂與其說是寫給拿破侖的,不如說是貝多芬寫給自己的。然而,不幸正在一步步靠近天才音樂家,讓他的道路變得坎坷。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到1801年,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才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的朋友。

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中,貝多芬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維也納去世,臨終沒有一個親人在身邊。由於貝多芬對世界音樂貢獻卓越,被後人尊為 “樂聖”。

妙妙果味派

貝多芬的筆記本

貝多芬是一位天才藝術家,創作有有《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第一交響曲》、《奏鳴曲》、《命運交響曲》、《莊嚴彌撒曲》等等。可你知道嗎,他很少用鍵盤作曲,大都是在寫字台前的本子上譜曲,要麼是一邊散步一邊作筆記。他的筆記本幾乎全是些無法辨認的速記,不難看出他在不斷修改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在他耳聾後,還常用筆記本與人進行交談,真是讓人敬佩。

94-95 自由的讚歌

《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國的國歌,可你知道法國國歌嗎?這就是有名的《馬賽曲》,一首自由的讚歌,深受人民喜愛,流行廣泛。相信創作了它的作者,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夠唱響,並成為法國國歌,並且是各國國歌中最負盛名的。不過,這裏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士兵作者

《馬賽曲》並非什麼著名人物所作,而是一位名叫盧若?戴?利爾的音樂愛好者的傑作。或許你會難以置信,不過事實的確如此。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利爾是法國斯特拉斯堡市的工兵上尉。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時期,起義的人民攻陷並摧毀了巴士底獄,歐洲一些國家害怕因此也發生動亂,就四處調動軍隊,準備入侵法國,製止起義。

法國人民不願受此屈辱,開始奮起反抗,抵抗外國軍隊。獲此消息的德軍,竟然動用大炮對準法國,準備采取軍事行動。一時間,法國人民憤慨到了極點,紛紛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祖國。

一夜即成

同樣在斯特拉斯堡,軍隊也在迅速集結,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這其中就有利爾。利爾不僅是一名上尉,還十分喜愛詩歌和音樂,看到路上士氣高漲的市民,他激動不已。當時的斯特拉斯堡市長聽說利爾會編寫歌曲,就有意委托他寫一首戰歌,鼓舞士氣。這天晚上,利爾輾轉反側,想起白天街上的場麵,久久無法入眠。

過了一會兒,利爾拿起自己的小提琴,一會兒譜曲後填詞,一會兒作詞後譜曲。忽然,他開始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慢慢地,他感到了困意,並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亮醒來,夜裏的歌曲就像夢一般在記憶中浮現。趁著突現的靈感,利爾一口氣寫下歌詞,譜出樂譜,表達了當時法國人民的心聲,這首曲子最初被命名為《萊茵軍戰歌》。

《馬賽曲》得名

利爾寫成後,隨即去找市長,並給他演奏。不料,市長聽後非常振奮,認為自己的心願完成了,並請人寫成歌片,分送給萊茵軍的指揮官,希望軍隊能夠以此作為自己的隊列歌曲。而利爾也把自己寫成的歌曲,給身旁的夥伴演奏。

這支進行曲很快傳開了,市長還在廣場上演奏這首曲子,為奔赴前線的自衛軍送行。不久,1792年4月24日這天,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了這首曲子,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後,法國第二大城市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蕩蕩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也會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需要說明的是,當時法國已經有兩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但《馬賽曲》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並取代了那兩首革命歌曲,成為戰鬥的共和國之歌和革命之歌。1795年7月14日,根據一項法律,《馬賽曲》成為法國國歌。

96-97 足尖上的精靈

提起芭蕾舞,很多人都會想起著名的《天鵝湖》。需要說明的是,《天鵝湖》這麼有名,並不是故事情節本身多麼奇特,引人入勝,而是芭蕾舞的編排和柴科夫斯基的舞劇音樂寫得實在太完美了。事實上,芭蕾起源於意大利,最初隻是一種群眾自娛的舞蹈,主要特征是女演員要穿上特製的足尖鞋立起腳尖起舞。

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舞台藝術,芭蕾是在17世紀法國宮廷中形成的。後來才有了五個基本腳位和十二個手位,有了完整的動作和體係,並受到人們的歡迎。

芭蕾舞鞋

與其他舞蹈不同,芭蕾的女演員必須用腳尖站立。不要以為在台上,腳穿粉紅色芭蕾舞鞋的演員身姿優雅,異常輕鬆。實際上,用腳尖跳舞異常困難,需要長時間苦練。這其中不能不提芭蕾舞鞋,它可不是普通的鞋,而是經過專門設計的。

一雙芭蕾舞鞋承受的荷重,可以與足球鞋相提並論。關鍵部位的鞋尖十分柔軟,有相當大的安全係數,即使在跳起時鞋尖斷裂,也不會讓演員殘廢。當然,這和鞋尖用的麵料分不開,而且全由手工縫製。“鞋盒”藏在鞋尖裏,是一種硬套,用來套住腳趾和一部分腳麵,使女演員得以用腳尖跳舞。鞋尖製好後,連同“鞋盒”裏麵朝外的其餘部分縫到一起。之後,把鞋尖翻回來,用小錘把“鞋盒”弄平順,看看能否保持平衡。隻要把它晾幹,一雙芭蕾舞鞋就算製造好了。

從巴黎到彼得堡

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宮廷宴會上進行的,當時的表演形式與現在的芭蕾演出截然不同,比如模擬狩獵的表演開始以後,就要吃野豬肉等,可這卻是芭蕾的雛形。後來,由於意大利貴族與法國宮廷通婚,“芭蕾”來到了法國。

受啟蒙運動的影響,芭蕾發展成為和戲劇一樣的藝術形式,逐漸從宮廷娛樂性舞蹈變成有情節的芭蕾舞,並步入劇場。到了19世紀末,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創作了不朽名著《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芭蕾舞劇,並在許多國家的舞台上演。這也讓世界芭蕾藝術的中心,從法國巴黎轉到了彼得堡。柴科夫斯基的音樂真摯、熱忱,又帶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戲劇性,成為世界樂壇上的不朽作品。

小天鵝舞曲

《小天鵝舞曲》是《天鵝湖》裏的一段舞曲。講的是美麗的奧傑塔公主到山上采花,不巧遇到惡魔羅特巴爾特。惡魔向公主求婚遭到拒絕,於是惱羞成怒,用魔法把公主和她的女友們全都變成了天鵝。這些天鵝白天在湖麵遊來遊去,到深夜,惡魔才讓她們上岸還原人形。姑娘們好想恢複自由,要知道隻有忠貞不渝的愛情才能戰勝魔法。可誰也不知道這些天鵝是姑娘們變的呀!

有一天晚上,齊格弗裏德王子在湖邊偶然發現了奧傑塔公主。公主向王子訴說了自己和同伴們的不幸。王子真誠、善良,發誓永遠愛她。公主和女友們十分高興!這樣就有可能破除魔法,使她們恢複人形。《小天鵝舞曲》就是舞劇裏王子和公主表白愛情後,四個小天鵝跳的一段歡樂舞蹈的伴奏音樂。

98-99 最佳的音樂向導

在大型交響音樂會前,整個樂隊成員準備到位後,會場變得異常寧靜。不一會兒,你會看到指揮從後台款款而來。他身穿黑色禮服,手拿指揮棒,走到自己的指揮台,先向觀眾鞠躬致敬,然後麵對樂隊,以獨有的姿勢示意演奏開始。

這就是音樂指揮,有人稱他們為最佳的音樂向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好的音樂必須靠所有演奏家的配合才能完成,而音樂指揮則要用自己的手勢,使每位演奏人員協調工作,並通過樂隊把自己對樂曲的理解表現出來。

指揮的手勢語言

指揮可是一個樂團的靈魂。要是沒有指揮,再好的樂手在一起也如同一盤散沙,再好的樂曲也會顯得索然無味,交響樂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在演奏中,指揮的手勢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也就是說,演奏者會根據指揮的手勢,來判斷演奏的速度,並打著節拍保證演奏的正確。同樣,指揮的一揮一劃,也能表示演奏者演奏聲音的高低,是該貫通一氣還是時斷時續等。如果用一個貼切的比喻來講,指揮就像是在彈奏一件非凡的樂器,而這件樂器就是整個樂隊。現代指揮對樂隊的作用不止是控製樂曲的力度、速度,還包括有樂隊的各個聲部的音色及音樂的線條、樂句的處理等。

台上的樂隊

樂隊指揮不僅要對所要演奏的作品了解,還要能駕馭好台上的樂隊。如果你到過音樂會現場的話,會發現台上每位演奏者前都有樂譜架,而演奏者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有一定的順序。其中在樂隊前麵,為指揮豎立著一個大樂譜架。當然,這也少不了樂譜,在演奏一場音樂會前,每個演奏者都會得到一份樂譜,這些都是完全一樣的。可由於指揮的風格各異,不能絕對按樂譜來。

好的指揮猶如一名醫生,能夠迅速指出樂隊的缺點並加以改進,使樂團整體達到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要知道,一個指揮的最大作用,就是要將樂譜變為生動的音樂作品,給每個聆聽的人以共鳴。

手裏的指揮棒

再來認識一下指揮棒。對於指揮來說,指揮棒算得上是利器。別看它簡簡單單,可作用卻很大,這家夥是什麼時候走進正式場合的呢?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在19世紀出現的。有一次,德國小提琴家和樂隊指揮路德維克?施珀爾,在登台指揮時手裏拿著卷成小筒的紙,這也是最初的指揮棒,被稱為哈爾塔,就像一根棍子。現在,指揮棒的款式相當多,手柄的形狀多姿多彩,常見的有圓柱狀、球狀、水滴狀、葫蘆狀、橄欖狀等,有的甚至沒有手柄。

如今,指揮棒已是絕大多數指揮必備的物品,它能幫助指揮增加表現力,並起到節拍器等許多功能。通過一根小小的指揮棒,就可以將指揮的手勢變得更大、更明顯。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它的話,指揮要想讓演奏者看清自己的手勢,就必須把手伸得長長的,動作做得更為誇張。

妙妙果味派

最偉大的指揮家

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是誰?恐怕非柏恩斯坦莫屬。說起他是怎樣成名的,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那是在1943年,柏恩斯坦擔任樂團副指揮,有一天演出之前,正指揮突然生病了,臨時由他代為上場。25歲的他,在後台緊張得要死,但是一上台什麼緊張都忘了,他盡情地發揮,隻記得整場演奏結束,台下的觀眾起立、鼓掌、尖叫。這樣,柏恩斯坦一炮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