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戲劇電影2(2 / 3)

皮影高的有55厘米,低的隻有10厘米。按照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也被劃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個類別。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在幕後要做各種高難動作,真是令人吃驚。

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起皮影戲,有人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表演者大多一身兼多藝,除了要撐竿耍竿,還要能敲、拉、唱。這懂得這些記憶的藝人,越來越少。此外,皮影精雕細琢,色彩造型巧奪天工,這也讓它的製作有極高的難度。也就是說,影人製作者要製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餘道工序,期間還不能有一丁點的疏漏,否則一切工作還要重新開始,整個工序完成要花費製作者數個星期時間。

不僅如此,對於皮影的保存也是難上加難,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如今,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也是中外交往的饋贈佳品。考慮到皮影戲的藝術價值,經國務院批準,在2006年5月20日,皮影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8-129 神“功”無敵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和其他很多傳統藝術相比,它出道並不算長,形成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今大約有200多年的曆史。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京劇以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等各種思想感情。每當京劇開演時,演員們華麗的服飾、精妙的臉譜、眼花繚亂的武打、虛虛實實的表現手法,讓台下的觀眾歎為觀止的同時,又對他們紮實的基本功讚不絕口。下麵就介紹幾種基本功,讓你也開開眼界。

耍翎子有學問

翎子是演員所戴頭盔上的一種裝飾物,采用雉雞的翎毛製成,然後插在盔頭左右兩角上的翎管裏,長度在兩米以內。在傳統戲曲裏,生、旦、淨、末、醜等行當都用,他們通過耍翎子,來展示人物性格,揭示內心活動。耍翎子常用動作,有“單掏翎”和“雙掏翎”。前者是單手掏的,後者是雙手同時掏。此外,還有用嘴銜住雉尾的“銜翎”、晃動頭部使翎子不斷抖動的“抖翎”、低頭使翎尖前傾繞圈的“繞翎”等。京劇《群英會》中,周瑜以銜翎、抖翎等動作,表達自己心情的狂躁與暴怒,成為“雉尾小生”表演的典範。

水袖翩翩情意傳

經常看京劇,若是仔細觀察,你會注意到,演員的服裝袖口上縫著一段白綢,這就是水袖。它能做出很多豐富的、舞蹈化的動作,一旦揮舞起來,時而像行雲流水,時而像團團花絮,時而像波浪漣漪,美不勝收。借助水袖,可以表達情意,把人物激動、悲憤、痛苦等複雜的思想感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令人驚奇的是,水袖的動作姿態多達二三百種,有投、擲、拋、拂、蕩、抖、回、捧、提等。拋袖是抓水袖用力甩向對方,表示憤怒和不滿。翻袖,是把水袖高舉過頭,往外側一翻,常用於悲痛、哭叫,或感情激動的時刻……在使用水袖時,演員要掌握好表現的時機。如果不恰當地揮了袖子,而姿勢又不到位,表演效果就會遜色很多。

扇子功

對於京劇演員來說,水袖相當於手臂的“延長”。後來,似乎光有水袖還不夠,於是增添了一把扇子。這麼一來,京劇的表演魅力大大加強,“扇子功”應運而生。作為京劇的基本功法之一,它最大的功用,就在於成為水袖的“延長”。換句話說,它是手臂“延長”的“延長”。當然,京劇中的扇子,很少真正用來扇風,而是表現人物身份、性格的一種輔助道具。比如,“文 扇 胸,武 扇 肚”用扇子能表現文人的優雅自適和武人的粗魯豪邁,把人物刻畫得更加精細。但是,要能靈活運用扇子,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行。京劇中各個行當都有扇子功,但以小生、花旦最常使用。

髯口功

京劇中演員所戴的胡子,俗稱“髯口”。一般來說,戴髯口的角色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髯口可以做出各種動作,以表現劇中人特定的情緒,例如托髯表示沉思,甩髯是憤怒、焦躁,抖髯是驚恐或氣惱,吹髯表示氣惱。此外,還有摟、撩、挑、推等技巧,可以單獨做,也可以組合連貫起來,與舞蹈身段密切配合,才能準確表達人物的情感。但是,所有的動作都必須以塑造人物、傳達思想感情為前提,千萬不能隨便亂甩,否則就失去意義了。

妙妙果味派

川劇中的扇子功

川劇中也有 “扇子功”。比如,小生演員曾榮華的扇子絕活兒就膾炙人口。他耍的扇子,千姿百態,單是文小生舞扇的姿勢,便有30多種。有時,竟能將一把展開的折扇,拋到半空,讓它飄然而降,再接在手中,這樣表現出儒雅公子瀟灑飄逸的品性。

130-131 戲曲特技有絕招

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過去的戲曲演員,為了出人頭地,一般都刻苦鍛煉,練出一手絕招,贏得人們的讚譽。就說山西梆子王存才,他在《掛畫》劇中結合特定情景運用“椅子功”和“蹺功”,在椅子上做出各種驚險的動作,精心刻畫了少女喜迎戀人的心態,令人賞心悅目。因而,當年在山西民間,曾流傳“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的諺語。

的確,在傳統的戲曲表演中,特技是技術性很強的高難動作。不像電影裏的驚險表演,大多都是靠電腦合成的。戲曲舞台上的特技表演,靠的是演員的真本領。他們嫻熟地運用翻、滾、騰、撲、跌等各種技藝,表現翻山越嶺、躥房越牆、騰雲駕霧和拚搏鏖戰等各種情節。戲曲表演特技內容豐富,品目繁多,這裏簡單地介紹幾個。

念珠功,抖帽翅

和許多戲曲特技一樣,耍念珠也是利用道具來完成的。在昆曲《下山》中,小和尚逃出寺院後,就有一段念珠功表演。演員甩動套在頸部的一串念珠,急速轉動,再一下子拋入空中,又用頭接住,繼續轉動。整套動作一氣嗬成,形象地表現了鳥兒出籠的歡悅心情。

除了念珠,帽子在特技表演中也有大用場。河北梆子《殺驛》中,就有一種帽翅功。演員為了表示吳承恩那種驚慌、憂急的心情,先是紗帽左邊的帽翅輕輕顫動、旋轉,繼而又是右側的帽翅上下顫抖不已。最後,兩邊的雙翅一起上下抖動,或者旋或者轉。通過帽翅這一細節,能反映出劇中人物當時不平靜的心情,很是傳神。

口裏噴火花

如果看過秦腔的話,你一定會對裏麵的噴火絕技驚訝不已。“噴火”是戲曲演員的一種表演特技。一般都是描寫妖魔鬼怪的角色,用來突出舞台效果,使劇中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

那麼,口裏怎麼會噴出火花來呢?在表演的時候,演員嘴裏含著一根圓形的小管子,管子裏有鬆香粉末和沒有完全燃盡的紙灰。需要噴火的時候,外麵點燃,演員憋一口氣,往外使勁一吹,這樣就會有火花噴出來。昆曲《嫁妹》中的鍾馗,秦腔《遊西湖》中的李慧娘,京劇《青石山》中的周倉,都有口中噴火的特技表演,增強了神話色彩。其中,李慧娘被害變成鬼魂後的噴火,更表現了她對邪惡勢力的反抗精神。

收寶劍,打出手

在戲曲的角色當中,武生最需要掌握幾手絕活兒了,因為他們擅長武藝。比如,寶劍出鞘入鞘這種特技,在表演時,演員手握寶劍鞘,將寶劍甩向空中,然後倒背劍鞘,劍刃垂落,會準確地落入鞘中,劇中人武藝的高超不言而喻。有時,在對打中由一方將劍擲出,插入另一方高舉起的劍鞘中。

還有,武生在開打時所擅長的“打出手”,也是一項特殊的技藝。這又稱為“踢出手”,以劇中一個主要人物為中心,同對手數人做拋、踢、接槍的對打,相互配合,形成熱烈的武打場麵。打出手多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戲中,可由三人、五人、七人、九人表演。現代舞台上,打出手又有新的發展和創造。我國著名京劇表演大師關肅霜,首創了“大靠出手”的絕活兒,她能用背後大靠的靠旗,將對方扔來的長槍擋回,震驚藝壇,堪稱一絕。

妙妙果味派

變臉

有時候,戲曲特技也通過誇張的表情動作來實現。變臉是用不斷變換麵部色彩的特技,以表現人物內心極度恐懼或憤恨難平的表情。在京劇《伐子都》中,當暗箭傷人的公孫閼喝下了毒酒,藥性發作,演員就施展了“變臉”,驀然變成青臉,忽然又變成黃色,最後成了大黑臉,真實地反映劇中人物垂死掙紮的生理寫照。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132-133 小醜不醜

有這麼一句話,叫“無醜不成戲”。在川劇、京劇和昆劇等戲曲中,幾乎都有小醜登場。舞台上的醜角,沒有小生俊俏,沒有老生瀟灑,沒有武生英武,也沒有花臉粗獷,但他們總能憑著插科打諢、幽默詼諧的表演,贏得陣陣歡呼和掌聲。對於戲劇藝術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形態。所以,小醜在舞台上是貌醜人不醜,形醜心不醜,在劇中相當於“味精”,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成為備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戲曲行當。

都是白鼻子

如果仔細留意,你會發現,小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白鼻子。演員們用白色的顏料在鼻梁和眼窩間塗一個小粉塊,俗稱“豆腐塊”。這種化妝方法不是對所扮演具體人物的外形模仿,而是采用了一種美化和誇張的藝術手法。它首先給人一種滑稽和幽默的感覺,帶有濃厚的喜劇色彩,讓人感覺既是“醜的”,也是“美的”。從理論層麵上看,這也和戲曲藝術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的美學觀念是一致的。

看起來,似乎小醜的臉譜比常見的花臉臉譜要簡單,但每個醜角人物的小粉塊又根據性格、身份、行為、年齡等不同特征,可以畫出不同的形狀。除了白色塊外,還有勾畫成別的樣子,有的呈方塊,像豆腐幹;有的呈橢圓形,像豬腰子;有的像兩個並排的圓餅子,稱作二餅餅。各種化妝造型惹人注目,逗人發笑,再配上擠眉、弄眼等麵部動作,更清晰、生動、傳神地表現出各種人物,而且包羅很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有奸猾的小人,也有善良可親的角色。

文醜與武醜

醜角演員在表演時,運用笑料,鞭撻壞人的醜惡靈魂,揶揄各種落後現象,歌頌高尚的道德情操,亦莊亦諧,雅俗並現,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和生角一樣,醜角也分文醜、武醜等行當。文醜,常扮演花花公子、獄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例如《群英會》中的蔣幹,粉塊畫的是腰子形,表現他外表聰明,內心迂腐糊塗的文人形象;武醜,扮演的通常是一些機警風趣、武藝高超的人物,像綠林好漢、俠盜小偷。比如,梁山好漢時遷畫的是棗核臉,突出他的機靈,《十五貫》中的婁阿鼠,鼻梁上勾的是白老鼠,既契合了他的名字,又體現他的心狠狡詐。

不過,不管文醜或武醜,雖有善惡、身份高低之分,但在劇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劇人物,並不都是反派角色。隨著京劇逐漸發展,傳統戲中的一些醜角行當在化妝上已有很大的改變。比如《雙下山》中的小和尚、《三岔口》中的劉利華等,這些角色鼻梁上方的白色塊大大縮小,一般隻畫一個很小的白色圓點,這樣操作,是為了更好地體現人物的正麵形象。

中西小醜有別

我們知道,在西方馬戲團中,也有小醜這種角色。那麼,兩種小醜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首先,麵部妝容有差別。你看,這名馬戲團中的小醜,他紅紅的大嘴,圓圓的鼻尖,給人第一眼感覺就很滑稽、幽默。

其次,在我國傳統戲劇中,有生、旦、淨、末、醜的角色行當。醜角排在最末位,但這並不意味著醜角不重要。在戲劇史上,就出現過許多“名醜”,如昆劇文醜楊鳴玉、京劇文醜羅壽山等。相比之下,西方的小醜沒有具體的行當,隻是單純的表演性質。再者,在戲曲表演中,小醜有劇情也有故事。而西方的小醜多采用啞劇的形式,即興表演,演出的隨意性也很大,沒有故事情節,也沒有固定的場地。不過,他們的靈活與互動,都值得我們傳統戲曲去借鑒。

134-135 一代宗師梅蘭芳

提到京劇,幾乎無人不知。它可是十分有影響的大劇種,行當全麵、表演成熟、氣勢宏美,稱得上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也被稱為“國粹”。不過,說到京劇表演藝術,不能不提及一個人,他就是梅蘭芳。

梅蘭芳是我國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會活動家。在他的一生中,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成為享譽中外的文化名人,被稱為“一代宗師”。

四大名旦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