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活民安邦:個永恒的社會命題(3 / 3)

《康濟錄》係乾隆四年年禦定。先是有仁和監生陸曾禹作《救饑譜》,吏部給事中倪國璉選擇精要內容編為卷。當時乾隆皇帝讓翰林科道等官員輪奏經史講義,倪國璉便進呈此書。乾隆感到有助於實用,著人潤色修改後,賜名為《康濟錄》印行。此後各省官吏均有仿刻,所以行銷甚廣。世人談起救荒,多知道有這本書。該書內容大體分為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代救援之典,所錄事實,起於上古,下及元明,按朝代先後加以編次。每史實之下,作者大多有案語,表達其個人意見,其中不乏見地。除作者個人的意見外,間或附有前人對每一史實的評價。第二部分為先事之政,有個子目:教農桑、講水利、建社倉、嚴保甲、奏截留、稽常平。第三部分為臨事之政,有先審戶、借國帑、禁遏糶、發積儲、不抑價、開粥廠、安流民、勸富豪、乞蠲賑、興工作、捕蝗蝻、貸牛種等子目。第四部分為事後之政,有籌匱乏、尚節儉等個子目。第二、第三部分的編輯體例與第一部分同,先敘述曆代措施,次發表個人意見,間或插入前人評述。書後有個附錄,一為摘要備觀,二為賑粥須知,三為捕蝗必覽,四為社倉條約,內容都很實用。其中摘要備觀,多摘錄前人對救荒的論著,有他書罕見的內容。方觀承《賑紀》卷。《賑紀》卷係乾隆八年年直隸地區賑濟活動的記錄。乾隆八年,天津河間等處,入夏不雨,旱災嚴重,成災達州縣,其中災重者州縣。政府從當年六月起,直到乾隆十年二三月,始將賑務辦竣,其災重可想而知。旱災初成時,負責辦賑的是直隸總督高斌,後由繼任總督那蘇圖繼續辦理。賑事結束,則為第三任總督方觀承。此書就是方觀承輯纂的。

書分卷,一上諭、二核賑、三散賑、四展賑、五安撫流移、六借糶蠲緩、七捐恤諭禁、八賑需雜記。在該書中出現了若幹新的賑災名詞,如卷說,孤獨年老患病生活不下去的,按日給粟,名為續賑。對困難到已等不到正式放賑的,則應先給錢米救濟,名為摘賑。不成災地區,有蠲無賑,因其毗連災村,亦就便給予賑濟,名為抽賑。次貧者待數月之後,與極貧無異,大賑結束後距夏秋收獲尚遠,一概從優在二三四五月內加賑,名為展賑。摘賑、抽賑、展賑等概括,是他書罕見的。汪誌伊《荒政輯要》卷。汪誌伊字稼門,該書是他在嘉慶十一年年於江蘇藩司任上編寫的。由於它在指導救災方麵非常實用,各地翻刻本較多。此書的精華部分,恰如汪氏在自序中說的,為第三第四兩卷。第三卷講述查勘,自報災查勘田畝戶口,以至蠲緩撫賑及除弊,分為類。先述勘災事宜,次述撫恤事宜,再次為查賑事宜,末為剔除弊端。第四卷是從戶部則例中,抄出災傷蠲賑一門,凡類,說明依法如何報災,如何勘災,如何蠲免地丁等。這些實際辦理經驗,對各地救災實踐頗為有用。楊景仁《籌濟編》卷,卷首卷。

楊景仁字靜閑,嘉慶三年年舉人,由內閣中書升為刑部安徽司員外郎。道光三年年養親回籍,正趕上江南水災,參與辦理賑務,因而根據古往今來的救災史事及救災措施的利弊得失,征引群書,參照成法,於道光四年成書卷。又另從《大清會曲》及《戶部則例》與《刑部律例》內摘出清代蠲恤賑濟的各項法令,列為卷首。此書內容與《康濟錄》大體相仿,許多地方采用《康濟錄》的文字,但因其卷帙較多,取材豐富,出書時間又較晚,所以能夠廣為流傳。《籌濟編》所采用的資料,來自諸史及《通鑒》、《通考》、先賢文集以及各郡邑誌。楊景仁將這些材料分類輯錄,並注明出處。自夏商以迄元明的史實,每類均按朝代編入。關於清代,則僅敘述名臣賢士的議論規條,或在案語中偶引一二事以作引證。作者於案語後,多錄清代諸帝有關荒政的諭旨,自順治元年年起,至嘉慶十七年年止,完全根據新纂會典,可考見當時賑濟措施的大概情形。該書前麵有林則徐的序言。林則徐與楊景仁次子希銓為同年進士,是景仁的晚輩。林則徐對此書頗加讚譽,認為它集古今之大成。他說:今天管理百姓的官吏,是百姓身家的寄托和希望。年穀豐登,安於無事,民與官好像距離很遠。一有旱幹水溢,則哀號之聲,流離之狀,不忍心聽而不能不聽,不忍心看而不能不看。百姓希望官府聽到和看到災況,是認為官府可以救他們。當官的知道百姓對官府的依賴,就一定要有活民的對策。如此則救荒的措施不可不及早準備。這些話,算是說到了點子上。上述荒政著作,大體上包括了多年來曆代救災的經驗之談。

四、流傳於民間的救荒植物學著作

人們為了度荒,常常采摘野生植物來充饑活命。因此我國古代農學家和農書很早就談到備荒植物。《莊子》中說到孔子被困於陳、蔡之間,日無熟食,吃杼栗度日的事。《韓非子》記載了戰國秦昭襄王時發生大饑荒,應侯要求把王室苑林中所種植的橡果栗棗等拿出賑濟受災百姓的建議。西漢《汜勝之書》提倡種稗以備荒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也說到用蕪菁、芋和桑椹可以代糧救荒。元代王楨在《百穀譜》中,較多地提到用芋、桑、茭、芡、葛、蕨、橡、栗等野生植物救荒。不過該書對這些植物的特性和食用方法,敘述得仍不全麵。隨著人類救災活動的發展,也由於災荒的頻繁及其給人類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大,到了明代,另一種荒政專書——救荒植物學著作也隨之問世。這就是《救荒本草》等一係列著述的出現。《救荒本草》成書於明永樂四年年。作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木肅。朱,木肅身居王位,享盡榮華富貴,卻能體察民間饑寒,憂慮水旱之年饑民采摘野菜誤食傷生之事,遂致力於救荒植物的研究。他廣泛搜集當地草木野菜種苗餘種,種植在自己的園圃中,親自觀察記錄,鑒別性味,凡可以充饑者,命畫工依照植物繪出圖譜,比較詳細而準確地記載了植物的名稱、別名、產地、分布、特征性味、可食部分以及烹調食法等等,終於寫成是書。該書總共記載植物種,其中已見於曆代本草者種,新增加的種。全書分為五部,計草類種,木類種,米穀類種,果類種,菜類種。由於作者撰著的目的明確,又經過親自觀察研究,加之逼真插圖的配合易於為人們所辨認,所以《救荒本草》一向被中外學者讚譽為中國世紀初期優秀的植物學專著。

雖說《救荒本草》屬於植物學性質的科學著作,但古來荒政是我國傳統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救荒本草》又被視為明代初年的一部重要農書。《救荒本草》原書卷。永樂四年年由作者刊行於開封,但其本因久遠而現已亡佚。嘉靖四年年,山西都禦史畢昭和按察司蔡天佑重刊於太原。此即第二次刻本,也是現今流傳最古的刻本。由於《救荒本草》確能有效地幫助人們辨別和采集植物,開辟了饑饉之年人們的食物來源,所以流傳頗廣,學術價值很高。後世一再翻印、刊刻。國內有十五六種版本。日本亦有重刻。本世紀年代日本出版的食用植物書籍仍加以引用。此書還曾被譯為英文,傳播歐美各國。《救荒本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以救荒為目的的植物學專著。它所記載的植物當時雖然來自河南省境內,但其原產地不少是來自全國。這些野生植物用途廣泛,反映出我國野生植物資源的豐富。同時也說明早在多年前的明初,我國在野生植物的綜合利用上已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救荒本草》的影響下,明、清時代先後約有部救荒植物著作問世,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王磐《野菜譜》卷。王磐了鴻漸,號西樓,生於正德至嘉靖—年年間,江蘇高郵人。作者在序中說明撰寫此書的動機是,正德年間,江淮地區迭經水旱,饑民枕藉道路,雖有賑救,不能遍濟,百姓皆采摘野菜充食,賴以活命。但野菜形類相似,常常誤食以致傷生。為了幫助人們辨認美惡,於是寫了《野菜譜》。

全書所記錄的植物共種,並配以圖,唯對性狀的描述稍欠詳細。但全書用歌謠體裁記敘,易於記誦,便於流傳。有《山居雜誌》及《說郛》本,徐光啟也把它收入《農政全書》中,列在卷荒政項內。後來浙江餘姚的滑浩,為本書所記野菜,各題詩一首,將圖略去,仍用《野菜譜》原名重刊。另外,《說郛續》本、《古今圖書集成》中也曾收錄。周履靖《茹草編》卷。周履靖號逸之,浙江嘉興人,本書前卷用歌謠體記敘,共著錄野菜種,後附簡短解釋,再配以圖。卷及卷是集錄與茹草有關的古語,分別題為《茹草紀言》和《茹草紀事》。書前有萬曆二十年年同裏彭輅所作的序。書後有萬曆三十五年年作者的跋,曾收在《夷門廣牘》中,又有涵芬樓影印本。鮑山字元則,號在齋,江西婺源人,曾在黃山白龍潭築室隱居七年。在此期間采集野菜,又經調食品嚐,並參照《救荒本草》按品類、性味及調製方法撰成本書。分草木兩部,共收可食野生植物種,並逐一配圖解說。此書撰寫動機在於救荒。根據自序題記,似在天啟二年年撰成。原刻本已極罕見,現在流傳的兩部都是根據明刻本影印的。姚可成《救荒野譜》卷。姚可成生平無可考,書前序題說:當年遇上大災,饑民遍野,因而從李東垣的《食物本草》中輯錄了可食的草類種,另有增補草類種,木類種,合計共種,再配以圖畫,附以歌訣而成。最早刻本可能是收錄在崇禎十一年年吳門書林刻印的《食物本草》中。清代有《借月山房彙鈔》本,上海博古齋年據此又重加影印。上述救荒植物專書,是時代的產物。在災荒頻仍的明朝,把能夠充饑的野生植物加以總結,著錄成書,描繪成圖,以傳世濟民,頗有現實意義。它們具有通俗性、實用性、科學性的特點,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植物學和救荒知識的結晶,其救荒活民的作用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