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影響
對於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傳染病控製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這個意義上,可將災害劃分為突發性災害,包括水災,地震、火山噴發、海嘯、台風等在短時期內造成重大損害的自然災害;漸進性災害,包括旱災和現在已罕見的蟲災引起的饑荒等。後一類災害由於沒有對人類基本生活條件形成突然衝擊,傳染病防治工作可以更未有組織的展開。
對傳染病流行機製的影響
(1)飲用水供應係統被破壞絕大多數的自然災害都可能造成飲用水供應係統的破壞,這將使災害發生後首當其衝的問題,常在災害後早期引起大規模的腸道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在水災發生時,原來安全的飲用水源被淹沒、被破壞或被淤塞,人們被迫利用地表水最為飲用水源。這些水往往被上遊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屍體以及被破壞的建築中的汙物所汙染,特別是在低窪內澇地區,災民被洪水較長時間的圍困,更已引起水源性疾病的暴發流行。孟加拉國水災時曾因此造成大量的人群死亡。在地震時,建築物的破壞也會涉及供水係統,使居民的正常供水中斷,這對於城市居民的影響較為嚴重,而且由於管道的破壞,殘存的水源極易遭到汙染。海嘯與風災也可能造成這種情況。災害時,由於許多飲用水源枯竭,造成飲用水源集中。在一些易於受災的缺水地區,居民往往需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取的飲用水。一旦這些水源受到汙染,將會造成疾病的暴發流行。如四川巴塘曾因旱災而發生過極為嚴重的細菌性痢疾流行。在一些低窪鹽堿地區,水旱災害還會造成地下水位的改變,從而影響飲用水中的含鹽量和PH值。當水中的PH值與含鹽量升高時,有利於霍亂弧菌的增殖,因而在一些霍亂疫區,常會因水旱災害而造成霍亂的再發,並且能延長較長時間。
(2)食物短缺盡管向災區輸送食物已成為救災的第一任務,但當規模較大,涉及地域廣闊的自然災害發生時,局部的食物仍然難以完全避免。加之基本生活條件的破壞,人們被在惡劣條件下儲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黴變和腐敗,從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腸道傳染病流行。水災常伴隨陰雨天氣,這時的糧食極易黴變。最近發生的中國南方數省的一次大規模水災過程中,就曾發生多起黴變中毒事件。當災害發生在天氣炎熱的季節時,食物的腐敗變質極易發生。由於醃製食品較易保存,在大規模災害期間副食品供應中斷時,醃製食品往往成為居民僅有的副食,而這也為嗜鹽菌中毒提供了條件。食物短缺還會造成人們的身體素質普遍下降,從而使各種疾病易於發生和流行。
(3)燃料短缺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見的現象,在被洪水圍困的災民中更是如此。燃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災民和生水,進食生冷食物,從而導致腸道汙染病的發生與蔓延。在嚴重的自然災害後短期內難以恢複燃料供應時,燃料短缺可能造成居民個人衛生水平的下降。特別是進入冬季,人群仍然處於居住擁擠狀態,可能導致體表寄生蟲的孳生和蔓延,從而導致一些本來已處於控製狀態的傳染病(如流行性斑疹、傷寒等)重新流行。
(4)水體汙染洪水往往造成水體的汙染,造成一些經水傳播的傳染病大規模流行,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但洪水對於水體汙染的作用是兩方麵的。在大規模的洪水災害中,特別是在行期間,由於洪水的稀釋作用,這類疾病的發病並無明顯上升的跡象,但是,當洪水開始回落,在內澇區域留下許多小的水體,如果這些小的水體遭到汙染,則極易造成這類疾病的爆發和流行。
(5)居住條件被破壞水災、地震、火山噴發和海嘯等,都會對居住條件造成大規模的破壞。在開始階段,人們被迫露宿,然後可能在簡陋的棚屋中居住相當長的時間,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擁擠。唐山地震時,在唐山、天津等大城市中,簡易棚屋綿延數十裏,最長時間的居住到一年以上。即使遷回原居之後,由於大量的房屋被破壞,部分居住擁擠狀態仍將持續很長時間。露宿使人們易於受到吸血節肢動物的襲擊。在這一階段,蟲媒傳染病的發病率可能會增加,如瘧疾、乙型腦炎和流行性出血熱等;人口居住的擁擠狀態,有利於一些通過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傳播的疾病流行,如肝炎、紅眼病等。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到冬季,則呼吸道傳染病將成為嚴重問題,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
(6)人口遷徙自然災害往往造成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唐山地震時,傷員運送直達位於我國西南腹地的成都和重慶。在城市重建期間,以投親靠友的形式疏散出來的人口,幾乎遍布整個中國。而今現在的經濟條件下,災區居民外出並從事勞務活動,幾乎成了生產自救活動中最重要的形式。人口的大規模遷徙,首先是給一些地方病的蔓延造成了條件,並使一些疾病大流行,如中世紀的黑死病,中國雲南曆史上最近一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從人口流動開始的。人口流動造成了兩個方麵的問題。其一當災區的人口外流時,可能將災區的地方性疾病傳播到為受災的地區。更重要的是,當災區開始重建,人口陸續還鄉時,又會將各地的地方性傳染病帶回災區。如果受災地區具備疾病流行的條件,就有可能造成新的地方病區。人口流動到來的第二個重大問題,是它幹擾了一些主要依靠免疫來控製疾病的人群的免疫狀態,造成局部無免疫人群,從而為這些疾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在我國,計劃免疫已開展相當廣泛,脊髓灰質炎、麻疹的控製已大見成效;傷寒、結核病和甲、乙型肝炎的發病率已開始下降。由於災害的幹擾,使計劃免疫工作難以正常進行,人群流動使部分兒童漏種疫苗,這種情況均有可能使這類疾病的發病率升高。一些在兒童和青年中多發的疾病,人群的自然免疫狀態的疾病的流行中起著重要作用。無論是災區的人口外流,還是災區重建時人口還鄉,都會使一些無免疫人口暴露在一個低水平自然流行的人群之中,從而造成這些疾病的發病率上升。
傳染病生物媒介的影響
許多傳染病並不隻是在人群間碾轉傳播,除了人之外還有其他的生物宿主。一些疾病必須通過生物媒介進行傳播。災害條件破壞了人類、宿主動物、生物媒介以及疾病的病原體之間舊有的生態平衡,並將在新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生態平衡,因此,災害對這些疾病的影響將更加久遠。
(1)蠅類蠅類是腸道傳染病的重要傳播媒介,他的孳生與增殖,主要由人類生活環境的不衛生狀況來決定。大的自然災害總是會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衛生條件造成重大破壞,蠅類的孳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地震過後,房倒屋塌。死亡的人和動物的屍體被掩埋在廢墟下,還有大量的事物及其他有機物質,在溫度的氣候條件下,這些有機成分會很快腐敗,為蠅類提供了易孳生的條件。因而,向唐山地震那樣大的地震破壞,常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數量驚人的成蠅,對災區居民構成嚴重威脅。洪水退後,溺死的動物屍體,以及各種有機廢物將大量地在村莊舊址上沉寂下來,如不能及時消除,也會造成大量的蠅類滋生。即使在旱災情況下,由於水的缺乏,也會存在一些不衛生的條件,而有利於蠅類的滋生。因此,在災後重建的最初階段,消滅蠅類將使傳染病控製工作中的重要任務。
(2)蚊類在傳播疾病的吸血節肢動物中,蚊類的最主要的,與災害的關係也最為密切。在我國常見的災害條件下,瘧疾和乙型腦炎對災區居民的威脅最為嚴重。蚊的孳生需要小型靜止的水體。因而,在大的洪災中,行洪期間蚊密度的增長往往並不明顯。但在水退後,在內澇地區的低窪處往往留有大量的小片積水地區,雜草叢生,成為蚊類最佳繁殖場所。此時如有傳染源存在,就會使該地區的發病率迅速升高。旱災可使一些河水斷流,湖沼幹涸,而這些河流與湖泊中殘留的小水窪,也會成為蚊類的良好孳生場所。在造成建築物大量破壞的災害如地震與風災中,可能同時造成貯水建築和管道的破壞。自來水的漫溢,特別是生活汙水在地麵上的滯留,也會成為蚊類大量孳生的環境。災害不僅會造成蚊類密度升高,還造成蚊類侵襲人類的機會增加。被洪水圍困的居民,由於房屋破壞而被迫露宿的居民,往往缺乏抵禦蚊類侵襲的有效手段,這也是造成由蚊類傳播的疾病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3)其他吸血類節肢動物在災害條件下,主要表現為吸血節肢動物侵襲人類的機會增加,蚊類有時會機械的傳播一些少見的傳染病如炭疽等。人類在野草較多,腐殖質豐富的地方露宿時,容易遭到恙蟎、革蟎等的侵襲,在存在恙蟲病和流行性出血熱的地區,這種對人類的威脅大量增加。發生在森林地區的災害如森林火災迫使人類在靠近灌木叢的地區居住時,會使蜱類叮咬的機會增加,並可能導致一係列的疾病如森林腦炎、萊姆病和斑點熱等的流行。
(4)寄生蟲類在我國,現存的血吸蟲病的分布多處於一些易於受到洪澇災害的區域,而釘螺的分布,則受到洪水極大的影響。在平時,釘螺的分布隨著水流的衝刷與淺灘的形成而不斷變化。洪水條件下,有可能將釘螺帶到遠離其原來孳生的地區,並在新的適宜環境中定居下來。因而,洪澇災害常常會使血吸蟲病的分布區域明顯擴大。
(5)家畜家畜是許多傳染病的重要宿主,例如豬和狗是鉤端螺旋體病的宿主,豬和馬是乙型腦炎的宿主,牛是血吸蟲病的宿主。當洪水災害發生時,大量的災民和家畜往往被洪水圍困在其為狹小的地區。造成房屋大量破壞的自然還海,也會導致人與家畜之間的關係異常密切。這種環境,會使人與動物共患的傳染病易於傳播。
(6)家棲及野生鼠類家棲的和野生的鼠類是最為重要的疾病宿主,其分布與密度受到自然災害的明顯影響。大多數與疾病有關的鼠類,在地下穴居生活,他們的泅水能力並不十分強。因而,當較大規模的水災發生時,會使鼠類的數量減少,然而,部分鼠類可能利用漂浮物逃生,集中到災民居住的地勢較高的地點,從而在局部地區形成異常的高密度。在這種條件下,由於人與鼠類間的接觸一場密切,便有可能造成疾病的流行。由於鼠類繁殖能力極強,在被洪水破壞的村莊和農田中通常遺留下可為鼠類利用的豐富的食物,因而在洪水退後,鼠類密度可能迅速回升,在其後一段時間內,會出現極高的種群密度,從而鼠類促使間疾病流行,並危及人類。幹旱可能使一些湖沼地區幹涸,成為雜草叢生的低地。這種地區為野生鼠類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使其數量高度增長。曾有報道說這種條件引起了人群流行性出血熱的流行。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壞,一些原來鼠類不易侵入的房屋被損壞,廢墟中遺留下大量的食物使得家棲的鼠類獲得了大量繁殖的條件。當災後重建開始,居民陸續遷回原有的住房時,鼠患可能成為重大問題,由家鼠傳播的疾病的發病率也可能上升。
災害後傳染病發展趨勢
由於自然災害對傳染病發病機製的影響,在自然災害之後,傳播病的發病可能呈現一種階段性的特點。在突發性自然災害發生時,首當其衝的是飲用水和食品的來源遭到破壞,因此,腸道傳染病將是在後早期的主要威脅。特別是水源汙染和食物中毒,往往累計大量的人口,應是災後早期疾病控製的重點。房屋的破壞使大量人口露天居住,容易受到吸血節肢動物的侵襲。但由於節肢動物的侵襲。但由於節肢動物的數量和傳染源數量需要有一個積累過程,因此,衝沒傳染病的發生通常略晚,並可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口的過度集中,使通過密切接觸的傳染病發病率上升。如果災害的規模較大,災區人口需要在檢疫條件下生活較長的時間,當寒冷季節來臨時,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也將隨之上升。人口遷徙可能造成兩個發病高峰。第一個高峰由人口外流引起,但由於病人散布在廣泛的非受災地區之內,這個發病高峰往往難以察覺,不能得到相應的重視。當災區重建開始,外流的災區人口重返故鄉時,將出現第二個發病高峰,並往往以兒童中的發病率為特征。最後,災後實際上是一個生態平衡重建的過程,這一時期可能要持續二三年甚至更長一些時間,在這個期間內,人與動物共患的傳染病,通過生物媒介傳播的傳染病,都可能呈現出與正常時間不同的發病特征,並可能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災害後的傳染病防治政策
鑒於自然災害對傳染病發病的上述影響,自然災害後的傳染病防治工作,應有與正常時期不同的特征,且防治的組織領導應是政府有關部門。根據災害時期傳染病的發病特征,可將傳染病控製工作劃分為四個時期。
(1)災害前期我國是一個大國,一些地區為自然災害的易發地區。因此,在災害發生前,應有所準備,其中包括傳染病防治工作。1、基本資料的積累。為災害時期製定科學的防治對策,應注重平時的基本資料的積累,包括人口資料、健康資料、傳染病發病資料、主要的地方病分布資料以及主要的動物宿主與媒介的分布資料等。2、傳染病控製預案的製訂。在一些易於受災的地區、如地震活躍區,大江大河下遊的低窪地區以及分洪區等,都應有災害時期的緊急處置預案,其中也應包括傳染病控製預案。預案應根據每個易受災地區的具體情況,確定不同時期的防病重點。可供派入災區的機動隊伍的配置,以及急需的防病物資、器材的儲備地點與調配方案等,也應在預防中加以考慮。由於自然災害的突發性,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可能受災的地區製訂預案,應根據一些典型地區製定出較為詳細的預案,以作示範之用。3、機動防疫隊準備。由於自然災害的重點衝擊,災區內往往沒有足夠的衛生防疫和醫療力量以應對已發生的緊急情況。在突發性的災害麵前,已有的防疫隊伍也往往陷於暫時的混亂與癱瘓狀態。因此,當重大的自然自然災害發生後,必須要派遣機動防疫隊伍進入災區支援疾病控製工作。4、針對一些易受災地區,應定期對這些機動隊伍的人員進行訓練,使其對主要機動方向的衛生和疾病情況,進入災區後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所了解。在人員變動時,這些機動隊伍的人員也應及時得到補充和調整,使其隨時處於能夠應付突發事件的狀態。
(2)災害衝擊期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突然襲擊的時候,實際上不可能展開有效的疾病防治工作。但在這一時期內,以緊急救護為目的派入災區的醫療隊,就應當配備足夠數量的飲水消毒之地和預防與處理腸道傳染病的藥物,並注意發生大規模傳染病的征兆,做出適當處理,以控製最初的疾病暴發流行。
(3)災害後期當災區居民脫離險境,在安全的地點暫時居住下來時,就應係統地進行疾病防治工作:1、重建群眾性疾病監測係統。由於重大自然災害的衝擊,抗災工作的繁重以及人員的流動,平時建立起來的疾病監測和報告係統在災後的初期常常處於癱瘓狀態。因而,衛生管理部門及機動防疫隊伍所要進行的第一項工作,應是對其進行整頓,並根據災民聚居的情況重新建立疫情報告係統,以便及時發現疫情並予以正確處理。監測的內容不僅應包括法定報告的傳染病,還應包括人口的暫時居住和流動情況,主要疾病的發生情況,以及居民臨時住的及其附近的齧齒動物和媒介生物的數量。2、重建安全飲水係統。由於引水係統的破壞對人群構成的威脅最為嚴重,應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首先恢複並保障安全的飲用水供應。3、大力開展衛生運動。改善災後臨時住地的衛生條件,是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因此,當居民基本上脫離險境,到達安全地點後,就應組織居民不斷地改善住地的衛生條件,消除垃圾汙物,定期噴灑殺蟲劑以降低蚊、蠅密度,必要時進行滅鼠工作。在災害過後開始重建時,也應在遷回原來的住地之前首先改善原住地的衛生條件。4、防止吸血昆蟲的侵襲。在居民被迫露宿的條件下,不可能將吸血昆蟲的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因此,預防蟲媒傳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防止昆蟲叮咬。可使用一切可能的辦法,保護人群少受蚊蟲等吸血昆蟲的叮咬。如利用具有天然驅蟲效果的植物熏殺和驅除蚊蟲,並應盡可能地向災區調入蚊帳和驅蚊劑等物資。5、及時發現和處理傳染源在重大自然災害的條件下,人口居住擁擠,人畜混雜等現象往往難於在短期內得到改善。因此,發現病人,及時正確的隔離與處理是降低傳染病的基本手段。有一些疾病,人類是唯一的傳染源,如肝炎,瘧疾等。因此,在災區居民中應特別注意及時發現這類病人,並將其轉送到具有隔離條件的醫療單位進行治療。另外,還有許多疾病不僅可發生在人類身上,動物也會成為這些疾病的重要傳染源。因此,應注意對災區的豬、牛、馬、犬等家畜和家養動物進行檢查,及時發現鉤端螺旋體、血吸蟲病及乙型腦炎感染情況,並對成為傳染源的動物及時進行處理。6、對外流的人群進行檢診。火災發生後,會有大量的人群以從事勞務活動或探親訪友等形式離開災區。因此,在災區周圍的地區,特別是大中城市,應特別加強對來自災區的人口進行檢診,以便及時發現傳染病的流行征兆。在一些地方性疾病的地區,還應對這些外來人口進行免疫預防,以避免某些地方性傳染病的暴發流行。
(4)後效應期當受災人群遷回原來住地,開始在後重建工作,災後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便進入針對災害後效應的階段。1、對回鄉人群進行檢診與免疫。在這個階段,流出災區的人口開始陸續回鄉,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重點應轉到防止在回鄉人群中出現第二個發病高峰。外出從事勞務工作的人員,可能進入一些地方病疫區,並在那裏發生感染,有可能將疾病或疾病的宿主與媒介帶回到自己的家鄉。因此,應在回鄉人員中加強檢診,了解他們曾經到達過哪些地方病疫區(如鼠疫、布氏菌病、血吸蟲病等),並針對這些可能的情況進行檢查,如果發現患者應立即醫治。在外地出生的嬰兒往往對家鄉的一些常見的疾病缺乏免疫力,因而應當加強對嬰兒和兒童的檢診,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他們的疾病。由於對流動人口難以進行正常的計劃免疫工作,在這些人群眾往往會出現免疫空白,因此,對回鄉人群及時進行追加免疫,是防止疾病發病率升高的重要措施。2、對災區的重建和對疾病重新進行調查。自然災害常能造成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人與動物共患的傳染病汙染區域擴大,並導致動物病的分布及流行強度的改變。因此,在災後重建時期內,應當對這些疾病的分布重新進行調查,並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防止其在重建過程中爆發流行。對災區的家庭及個人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注意飲用水的清潔,有條件的要遵照救災人員的指導,嚴格用藥品消毒,沒有條件的也要盡可能將水煮沸後在飲用,切不可因麻煩而隨便引用已被汙染的水。②配合救災人員做好滅蠅滅蚊滅鼠等工作,並以一切辦法防止蚊蟲叮咬。③發現異常情況,如周圍有人生病、發燒、患上皮膚病等,要立即向救災人員或有關部門報告。④盡可能避免多人同住一室,並盡可能避免與動物同宿,即使是自家的家禽家畜也不行。⑤若非必要,在沒有相關人員組織、指導的情況下不要任意搬遷。外出人員也不可因關心親友安全而貿然進入災區。⑥災後自來水等供應水中斷,必須飲用地下水、消防用水等駐留水時,應注意確保飲用水安全。災後如自來水供應中斷,應以飲用瓶裝水為優先考慮,或至指定地點取水煮沸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