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
詳細介紹
國際減災十年是由原美國科學院院長弗蘭克?普雷斯博士於1984年7月在第八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上提出風暴潮
的。此後這一計劃得到了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分別在1987年12月11日透過的第42屆聯大169號決議、1988年12月20日透過的第43屆聯大203號決議,以及經濟及社會理事會1989年的99號決議中,都對開展國際減災十年的活動作了具體安排。1989年12月,第44屆聯大透過了經社理事會關於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報告,決定從1990年至1999年開展“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規定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少自然災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個"國際減災十年"日,聯大還確認了"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國際行動綱領。2001年聯大決定繼續在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紀念國際減災日,並借此在全球倡導減少自然災害的文化,包括災害防止、減輕和備戰。“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綱領首先確定了行動的目的和目標。行動的目的是:透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蟲、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它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的失調。
目標是:增進每一國家迅速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的能力,特別注意幫助有此需要的發展中國家設立預警係統和抗災結構;考慮到各國文化和經濟情況不同,製訂利用現有科技知識的適當方針和策略;鼓勵各種科學和工藝技術致力於填補知識方麵的重點空白點;傳播、評價、預測與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有關的現有技術資料和新技術資料;透過技術援助與技術轉讓、示範項目、教育和培訓等方案來發展評價、預測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並評價這些方案和效力。國際行動綱領要求所有國家的政府都要做到:擬訂國家減輕自然災害方案,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將之納入本國發展方案內;在"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期間參與一致的國際減輕自然災害行動,同有關的科技界合作,設立國家委員會;鼓勵本國地方行政當局采取適當步驟為實現"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宗旨作出貢獻;采取適當措施使公眾進一步認識減災的重要性,並透過教育、訓練和其它辦法,加強社區的備災能力;注意自然災害對保健工作的影響,特別是注意減輕醫院和保健中心易受損失的活動,以及注意自然災害對糧食儲存設施、避難所和其它社會經濟基礎設施的影響;鼓勵科學和技術機構、金融機構、工業界、基金會和其它有關的非政府組織,支持和充分參與國際社會,包括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擬訂和執行的各種減災方案和減災活動。
曆年主題
1991年減災、發展、環境——為了一個目標1992年減輕自然災害與持續發展1993年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要特別注意學校和醫院1994年確定受災害威脅的地區和易受災害損失的地區——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紀1995年婦女和兒童——預防的關鍵1996年城市化與災害1997年水:太多、太少——都會造成自然災害1998年防災與媒體1999年減災的效益——科學技術在災害防禦中保護了生命和財產安全2000年防災、教育和青年——特別關注森林火災2001年抵禦災害,減輕易損性2002年山區減災與可持續發展2003年麵對災害,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2004年總結今日經驗、減輕未來災害2005年利用小額信貸和安全網絡,提高抗災能力2006年減災始於學院(Disaster
RiskReduction Beginsat School)2007年減災始於學院(Disaster Risk Reduction Begins at
School)2008年減少災害風險確保醫院安全(Hospitals Safe from
Disasters)大家要注意自然災害與地球內部應力隨著自然資源不斷加速開采,造成了地球內外應力變化快速升級,使得近幾年來全球各地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由於人類過度開發地下礦產資源,從而構成了地球內部的多“空區”和多“空洞”現象。在星際引力場、重力場以及地球自轉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它徹底改變了地球內部的原始地質平衡應力變化,這就是造成當前自然災害頻發的主要因素。地球“空穴”成因包括以下幾點:
一、礦產資源的開采(1)煤炭資源。煤炭資源是化石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炭資源是固體能源,占地下資源總量的50%左右,其中包括還未發現的部分。煤炭資源也是人類利用率最高的能源之一,主要用於工業、電力、采暖等行業。煤炭礦脈包括地表層和地下層,形成“空穴”效應的主要是地下礦脈岩層。(2)石油資源。石油資源也是化石能源,屬於液態二次開發性礦產資源,占地下礦產資源總量的40%左右。石油用途廣泛,主要用作液態燃料能源以及工業的基礎性原料提煉。(3)可燃冰。可燃冰也是礦產資源的一部分,儲量隻占礦產資源總量的百分之幾。礦產能源是消耗性資源。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延續,資源的消耗量將越來越大。因為礦產資源是消耗性能源,在地球中的儲量是有限的,隨著人類生存的延長,最終會步入枯竭階段。
二、金屬礦的開采金屬是人類生存必要的生活資源之一,主要用於電力、運輸、航空、海運、建築、工業、軍事、農業、科研、商業、民用等等領域。凡是人類涉足的區域,都離不開金屬資源。金屬礦產也是人類利用最廣泛的礦產資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地表層和地下層。金屬礦產是一種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所以,人類對金屬礦的開采速度較能源礦產的開采速度慢。由於金屬礦的分布範圍大於能源礦產,而且地球金屬礦產的形成源於宇宙星係的共存狀態,這才導致金屬礦產的大規模開采提煉。但是,如果人類對地下岩層礦產開采過度,將形成地球內部原始礦產岩層大量削減,使地球內部結構產生破壞性的應力變化,並且形成地下岩層的“空洞”效應。
三、其他礦產的開采其他礦產包括:(1)石灰岩。主要用作建築行業的原材料,比如,白灰、混凝土等建築材料。(2)石棉礦、雲母礦。(3)稀有礦產。包括;人類用於裝飾的各種玉石礦、各種寶石礦等等。四、地下水的開采由於地表淡水消耗過度,使人類出現了水危機。因為地下水的純度高、礦物質含量高、汙染小等,所以,人們把目光轉移到了地球岩層下部的淡水層。因為地下淡水層的形成始於星係形成的最原始狀態,所以最適合人類使用。由於岩層內部的淡水資源為原始封閉式狀態,與地球岩層圈形成共同應力抗體,如果一旦被開采利用,就會形成非封閉式的“洞穴”狀態,從而改變原始岩層圈的應力結構。它與液態石油能源一樣,也是構成岩層圈應力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引起地球岩石圈內部“空洞”效應的主要原因是對化石能源和金屬礦藏以及工業、民用寶石類等礦藏資源的大量開采,這也是引起地球岩石層結構應力變化的主要因素。由於人類過度開采礦產資源,地球岩石層的“空洞”效應降低了岩層對地球離心力和星際之間引力等變化的抗力,最終將導致人為的地球多災害性變化,使新的岩層斷裂帶數量不斷攀升。火山、地震、海嘯、颶風等自然地質性災害的發生率將逐年增長,嚴重的危害人類的生存繁衍。
為什說地球岩石層(上地幔與地殼之間)的“空洞”效應會導致地球的結構應力變化呢?因為在地球形成的初期階段,其內部的岩層結構屬於自然受力作用下的均衡狀態,岩層中的各種礦產資源與岩層之間為整體結構,共同承載著地心的引力、離心力,地表的重力以及星際引力,所以,岩石圈的多“空洞”效應是導致地球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地球岩石圈,是地幔上部相對於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岩石圈層。厚約60~120公裏左右,也是地震高波速帶。岩石圈包括地殼的全部以及上地幔的上部,均由花崗質岩、玄武質岩和超基性岩組成。地幔下部為地震波低速帶的熔融層和厚度約100公裏左右的軟流層。“空洞”形成後,可由地表水充填。但對於地球岩石圈內部強大的抗力來說,岩石圈應有的力度作用已經大大降低了。即便用水來填充岩層“空洞”,也不會達到原有的岩層抗體強度。因為水屬於軟體液態性物質,流動性很大,其組合抗力是很小的。“空洞”效應過後洞穴封閉性抗力已經失去原有的應力強度。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在地球引力、重力、離心力和星際引力的影響下,岩石圈原始烈度的蔓延會加速並形成新的斷裂帶。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加速開采和“空洞”效應的繼續擴大,人為的自然地質性災害將越來越頻繁地發生,地陷、火山爆發、地震、海嘯、山體滑坡等等重大破壞性因素將危及人類的繁衍生存。如何改變這一嚴重的後果?人類應當避免或者減少對地下資源的過度挖掘,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隻限開發地表上層資源,加快對外太空能源的探索。應當更加廣泛地利用潮汐能源、太陽能、電力、生化能源、風能等等;一定要加快核能源的利用,以減少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這對於提升人類能源再利用能力,形成世界性的地球保護協議,完善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具有重大曆史意義。
我們的地球看上去很溫和,但它的內部卻充斥著熾熱的熔岩,海水裏蘊藏了無窮的力量,海洋表麵也不斷醞釀著強烈的風暴。當這些看不見的威力突然爆發時,災禍就發生了:大地抖動,山脈噴火,像房子那麼高的海浪排山倒海地襲來,風暴肆虐,強降雨帶來的洪水,等等。雷納-克魯門勒博士在本書中為我們介紹了這樣或那樣的自然災害,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科學地向小讀者們解釋了導致這些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此外,他在書中還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自然界現在發生的災難比以往增加了嗎?麵對自然災害,我們怎樣保護自己呢?等等。
躍進直至1980年代初,中國政府的立場,正如“三年自然災害”這個名稱所標示的,認為這場大饑荒主要是由於一係列嚴重的自然災害再加上一些工作失誤造成的;中國政府也指責蘇聯由於意識形態的紛爭,中蘇論戰向中國索要抗美援朝時期的債務也是三年困難時期的原因。然而,1980年以後的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主流研究者基本認同的觀點是嚴重的體製和伴隨著大躍進的政策轉變才是饑荒的關鍵原因。從1980年代開始,中國官方大量的向國外派遣官費留學生到西方學習經濟,同時也越來越多地接受政策錯誤因素在災難原因中的重要性,宣稱三分之一責任歸於自然原因,而三分之二的責任歸於錯誤管理。當時中國政府內部實際負責的高官出現了一係列的重大的政策性失誤和伴隨的一些過激的反右傾擴大化政治運動和內部對“公有製還是私有製”、分田單幹,圍繞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政治鬥爭。其影響最大的為大躍進時的各級政府官員出現嚴重的官僚主義,各級官吏追求農業生產單產、總產“浮誇風”和不顧工業基礎薄弱片麵追求鋼鐵生產高產量的“大煉鋼鐵”。這些政府官吏的官僚主義作風,加上強硬攤派一級一級的增加數量的違背工農業生產規律的做法導致最後沒有完成任務,同時據此的經濟計劃也嚴重被破壞。饑民在撿食菜葉
1959年秋,開始出現大麵積的農業歉收,農村地區因缺少虛高報道的糧食產量,導致官吏據此征收的公糧數量增加。由於糧食生產歉收導致出現全國性糧食供應問題出現。當時采取了糧食供應的低標準,即全國各地按照工作性質不同采取不同的糧食定量標準。(1980年糧食標準如下:幹部29斤/月,高中男生31斤/月,高中女生30斤/月,市民26斤/月,鉗工43斤/月,搬運工60斤/月等。)由於糧食供應的低標準導致了人口的生育率急劇下降。1958年全國推崇以生產隊為單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導致“放開肚皮吃飽飯”,在1959年下半年才在全國範圍出現饑荒的情況下,1958至1959年,中國政府仍然持續著往年的大量向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出口糧食以快速發展軍事工業。經濟出現困難,農村出現餓死人情形。1960年,在大躍進期間,耕作被政府官吏強製以公社為單位進行畝產超萬斤的試驗;1956年農村已經基本完成了私有土地的公有化過程。這種強製的進行畝產超萬斤的試驗極大地挫傷了農民認真幹活的動力。鋼鐵生產被認為是工業發展的核心要求(以鋼為綱)。
百萬計的農民被政府官吏號召和命令脫離農業生產而加入到大煉鋼鐵的當中。因為缺少文化沒有技術,尤其是沒有鐵礦石、高爐和焦炭等基礎,政府官吏號召土法上馬大煉鋼鐵,這樣大麵積的森林就被砍伐作為替代燃料,很多鐵製農具和其他生產資料就被搗毀作為煉鋼原料,高爐就用土法和土法製造的煤爐。而缺乏基本技術設備的大煉鋼鐵運動在政府官吏主導下,巨大的人力和物資投入之下,除了主要的骨幹企業產出的合格產品外,數量不少,更多沒有工業生產基礎的非專業生產單位,學校,農村生產的隻是幾乎沒有經濟價值的劣質的生鐵或者廢鐵疙瘩。中央政府下令實行一些的基於蘇聯生物學家特羅菲姆?李森科(Trofim
Lysenko)的偽科學農業革新。這些措施包括密植,指把種子遠密於常規來播種並且假設這些種子間不會相互競爭。實際上,它們當然相互競爭相互妨礙生長,而結果是產量降低。另一個革新是基於李森科的同事特文提馬爾特瑟夫(Teventy
Maltsev),他鼓勵中國的農民實行深耕(深達一兩米)。
他們相信最肥沃的泥土在深處,而這些泥土有助讓植物長出超大根係。但是,無用的石塊,沙子被翻出,而肥沃的表層熟土卻被埋到了下麵。在集體化農業實施這些極端轉變的時候又遇上了幹旱和洪水等惡劣氣候。在1959年7月,華東地區長江發洪水。據災害中心數據,因為淹水和接下來歉收所帶來的饑荒,洪水直接帶來的死亡人數估計達兩百萬,而且別的地區也多少受到影響。這場災害被列為20世紀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的第七名。另外在中國的主要產糧區河南,1958年7月中旬黃河中遊發生了一場自1919年黃河有實測水文資料以來最大的洪水。花園口站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推進到下遊河段後,東壩頭以下全部漫灘。7月19日午後洪水衝破東平湖的馬山、銀山、鐵山黃莊閘間的民撚分洪入湖,當湖水位抬高後再經清河回歸黃河。在1960年,55%的耕地或多或少遭受到幹旱或者其它惡劣天氣,其中60%的耕地根本就沒有降雨。大英百科全書1958年至1962年年鑒也報告了異常天氣。這些天氣包括香港在1959年六月的5天之中超過30英寸的總降水,這也代表了同期整個華南地區的天氣狀況。所有這些因素導致1959年中國糧食產量較1958年下降15%,而1960年產量又在此基礎上再下降15%,中國大陸地區的糧食、棉花產量跌落到相應1951年的水平。
直到1962年,糧食產量才開始回升。絕大多數饑荒的起因不僅是因為食物產量下降,也因為不合理或者是低效的食物分配,而且通常結合著對於問題嚴重程度認識的信息匱乏或者幹脆是有意的誤導信息。在中國這場1959年-1961年的大饑荒中,城鎮居民享有定量的口糧。與此相對比的是,因為各級政府官員出現嚴重的官僚主義,農村的下級官員因搶著虛報他們公社收獲產量,而導致官吏據此征收的公糧數量增加。這樣留給當地農民口糧和種子糧減少了。政府規定的歉收返銷糧和救濟糧也因為官僚主義作風導致農村的口糧減少。1980年以後,著名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認為導致饑荒的自然原因,比如自然災害,在導致包含中國大饑荒在內的現代饑荒的各種原因中是相當次要的,因為這些自然因素通過合理的政府經濟政策來應對。而中國恰恰在因為政府錯誤的經濟政策而每年餓死百萬計人的情況下,沒有在議會或者報紙出現批評的聲音。因為缺乏反對黨和自由媒體,政府錯誤的經濟政策能夠持續三年得不到校正,從而造成了現代社會最大規模的饑荒。
對外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在三年困難時期仍然大量進行糧食輸出和對外援助。例如,據最新解密的外交部檔案記載,周恩來在1965年5月10日接見阿爾巴尼亞客人時表示截至去年,建國14年來,對外援助金額達人民幣108億元,而已經使用的援助金額中,又以1960年至1964年的5年中最為集中。又如,根據外交部解密檔案,1960年4月,外交部決定以政府名義,無償贈幾內亞大米1萬噸。外交部解密檔案裏,1960年除了對幾內亞的援助外,還有15000噸小麥支援阿爾巴尼亞。1961年8月,老撾來函要求支援稻種。中國政府決定援助15噸。1962年,給柬埔寨援建川龍造紙廠,周恩來專門問起造紙廠的廢水處理並要求改進,增加汙水處理設備。1962年,困難時期結束之後,援助更加有增無減,例如張鬱慧在其論文《中國對外援助研究》引述,1970年,毛澤東在會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時,曾經增加援助數額,由原來的2億元增加到5億元。而1973年,更創下了曆史最高紀錄,總援助支出達到55.8391億元人民幣。曾經任中聯部部長的朱良在《無私無畏追求真理的王稼祥》一文中,同樣也描述了對外援助金額“最高時占國家財政支出的6%~7%”。除了對外援助,困難時期的糧食出口情況也逐漸被披露。例如據人民日報後來的披露,1963年5月1日,躍進號萬噸輪從青島啟航前往日本途中觸礁沉沒,船上裝載著玉米近萬噸,以及礦產品和其他雜貨等。而青島港離東營,濱州等山東糧荒重災區僅有二百公裏。迄今尚無證據證明出口和援助是經濟困難的直接原因,但也間接反映了經濟困難時期政府對於救濟難民的態度和政策。也許是為了政治方麵的的原因,但為此付出大批無辜人民的生命。似乎不是最好的選擇,大饑荒所反映的各種弊端在任何時代任何情況下都應引起人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