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運動和政治鬥爭
中國政府的看法是:1958年,由於中國政府“一五”計劃超時間、超幅度地完成,導致中國共產黨八屆二中全會對生產力發展進行了過度樂觀的錯誤估判,引起大躍進與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年的廬山會議又使得毛澤東錯誤地認為黨內右傾現象十分嚴重,因而在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引發大規模的“反右傾”鬥爭,導致無人敢於指出錯誤,加之1959年-1961年期間自然災害異常嚴峻,導致了這一時期中國發生驚人的危機。目前中國大陸政府仍未能提供確鑿的原始天氣數據證明三年期間全國發生嚴峻自然災害,而更多的證據表明,三年期間沒有大規模自然災害。饑荒最為嚴重的省份四川更是風調雨順。有些人則認為,三年困難時期是1958年毛澤東提出一年糧食增加一倍的口號,因而導致各地掀起“浮誇風”,各級幹部嚴重誇大、虛報糧食產量所造成的。由於施行統購統銷的關係,農村除了口糧、種子、飼料以外的糧米全須上繳,而糧食則交由人民公社的公共大食堂負責,農民不能儲糧。當中央派員到地方征收糧食時,是以地方幹部上報的嚴重誇大的糧食產量來計算征收量的。
征收量大大超出實際糧食產量,地方幹部為了填補缺口,逼迫農民將原本應該留下的口糧、種子、飼料“三留”也全都上繳。於是各個農村的糧食短缺,公共食堂無米下炊,導致了嚴重的饑荒,有許多人因此被餓死。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反右傾”鬥爭導致了政治上的普遍左傾,對反映餓死人和浮誇問題的領導幹部,則當右傾機會主義批判,說成是造謠、擴大化,是“給三麵紅旗抹黑”。這樣顛倒是非,使左傾思想愈演愈烈,在幹部中造成錯覺,造成人們思想的混亂,使大家失去了辯別是非的能力,人人自畏,個個看領導意圖行事,說假話成風,處處隱瞞、謊報災情。例如河南省委於1959年向中央寫了餓死5000人的假報告(實際十幾萬)。一些地區的政府官員(例如:河南信陽)為了隱瞞災情,阻止饑民外出討飯,截取郵件阻止信息傳播,讓農民失去逃荒的自由、求救的自由,也是導致災情嚴重惡化的原因。信陽最終餓死至少105萬人,而且有大麵積人相食現象。中國經濟學者茅於軾認為,中國關閉糧食國際市場的進出口是饑荒的主要原因。
相關損失數據
大躍進時期大陸特別是農村地區推行人民公社大食堂,導致災難性的全國大饑荒,無數人因為缺乏食物而死去。但因此死亡的人數目前尚存在較大爭議,爭議的範圍從300萬至8000萬不等。(參見以下爭議章節)不可否認的是,這場浩劫的死亡人數在所有國家的曆史上都是罕見的。其中,四川省原政協主席廖伯康曾經表示,大饑荒四川“死了1000萬人”,這個數字與載《中國人口科學》上海交大曹樹基教授的研究結論940萬相吻合。根據《張愷帆回憶錄》,安徽全省1959年至1961年實際死亡人數是548萬,除去正常死亡數、逃亡及失蹤數等,安徽餓死約500萬人。浙江的非正常死亡14.1萬人。根據丁人卜的《難忘的歲月——安徽省無為縣共產風史錄》,無為縣1958年到1960年三年,全縣982979人口中,非正常死亡和餓死了320422人,百分比為30.6。
根據張廣友《抹不掉的記憶——共和國重大事件紀實》中,援引山東省一位領導1960年的大會講話內容“山東省過去(1957年)人口為5500萬,不到3年的時間,現在(1960年冬天)還有5000萬,減少了500萬。”甘肅定西地區的通渭、會寧、定西等縣,以及平涼地區的靜寧縣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三年困難時期,這一帶縣縣發生過餓死人的現象。據當地了解情況的人估計,因為缺糧斷糧餓死和浮腫無救而喪命的,最少已接近百萬。其中通渭縣,人口減少三分之一多,全縣人口總數到1980年還沒有恢複到五十年代中期的水平。2009年4月8日,《廣州日報》采訪袁隆平時,袁表示“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幾千萬人啊。大躍進把樹都砍了去煉鋼鐵,把生態破壞了,1959年大幹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個餓殍,倒在田坎旁邊,倒在橋下和路邊,我親眼看見啊,那很淒慘的。”阿瑪蒂亞?森等認為三年困難時期是現代社會最大規模的饑荒。
政府封鎖與媒體揭露
饑荒期間,中國政府一直采取封鎖消息的策略,並至今未能透露死亡人數和人民遭受饑荒的慘狀。當時的新聞至多以各地大麵積發生“浮腫病”作為報道題材,從中也可以看出饑荒的嚴重情況。隨著新聞的逐步放開,有多個媒體開始揭露大饑荒的情景。例如2008年10月,《炎黃春秋》雜誌以《通渭問題——“大躍進”五十周年祭》為題報道了甘肅通渭“人吃人”的慘狀。在1961年4月23日,安徽省公安廳向省委寫了《關於發生特殊案件情況的報告》(指人相食),報告中寫道“自1959年以來,共發生1289起”,“發生時間,絕大部分在1959年冬和1960年春”;“從作案性質和情節上看,據對1144起案件調查,其賣給別人吃的36起,其餘1108起都是留作自食”。該報告送到省委後,“省委書記曾希聖隻批給幾個書記傳閱,嚴格保密,並指示公安廳,嚴格控製知情範圍,有關檔案銷毀。”1960年5月13日,青海省公安廳給省委寫《關於西寧地區當前治安情況的報告》,報告中稱西寧市和湟中縣發生人相食案件300多起。
1960年-1961年,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共領導人,都曾對來訪外賓保證說中國人有足夠吃的。此後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裏,中國政府將有關饑荒死亡人口的統計資料列為絕密,同時不斷向外宣傳說中國沒有人餓死。直到進入1980年代後,隨著有關資料逐步解密,饑荒情況方才為外界所知。遲至1997年版,《大英百科全書》中關於過去200年間大饑荒的列表,尚未收錄這場1959年-1961年的中國大饑荒。但該書1999年版中的“饑荒”條目,則明確稱中國大躍進饑荒為“二十世紀兩次最大饑荒”之一,“造成了多達兩千萬人喪生”。中國教科書在提到三年困難期時,認為是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運動路線導致,但官方對死亡人數一直保密。目前,爭議主要是非正常減少人口的具體數字與三年經濟困難的責任追究。也有部分人認為自然災害和政策失誤共同導致了自然出生率降低,而使三年內人口數據出現巨大缺口,該推測同其他的人口減少數據等爭議一樣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口統計而無法得到驗證。
災害責任
究竟誰應當負責關於三年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中國官方聲稱這是“對國情認識不足,誇大主觀能動性,急於求成”的主要原因加上“趕上三年自然災害”、“蘇聯政府又背信棄義地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一同造成的。中國官方在1990年以前宣稱是由於政策的誤判加入趕上三年的罕見自然災害所致,現在則回避這一討論。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並沒有收錄“三年自然災害”或“三年困難時期”。現在大多數人質疑“三年自然災害”這一提法。中國大陸有大約960萬平方公裏的陸地國土麵積,跨越亞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等幾個氣候帶,自然條件非常多樣化,正常情況下自然災害隻可能是局部性、暫時性的,發生連續三年的、全國性災害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且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兩千多年曆史中從未發生過。在很多省區糧食已經豐收,但是由於毛澤東的要大煉鋼鐵,沒人下田收割,最終導致大量糧食腐爛在地裏麵。一些學者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氣象日誌研究指出,氣候最惡劣的是1954年而非三年困難時期。人為的原因隻有曾經因日本侵華而導致的多年抗日戰爭才出現了全國性的經濟困難,“自然災害”是一種出於曆史政治或者科學技術方麵的原因而非常局限的說法,現在看來也具有某種政府推卸責任的意味。
很多人認為過激的政治運動和政治鬥爭(特別是大躍進時的“浮誇風”和“大煉鋼鐵”)是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源,被認為是後來造成中國大陸三年饑荒,而且導致幾千萬人死亡的災難型後果的重要原因。當時的人民日報到處都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地的產是人的膽決定的”、“沒有萬斤的思想,就沒有萬斤的收獲”的言論。很多專家紛紛討論糧食已經多到吃不完的情況,並要解決“糧食多了怎麼辦”的情況。很多人時強烈質疑政府初期回避國際援助和在困難時期還外債的正當與必要性。另外,當時中國為了體現國際主義和加強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關係,大舉對外援助,也加劇了經濟困難的程度。根據張戎《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Mao:TheUnknownStory)第40章,她指出大躍進中非正常死亡的3000萬人民,並非死於中國政府無意造成的“錯政策”,3000萬人民的死亡是被蓄意造成。她指出中國的糧食出口僅1958年、1959兩年就高達700萬噸,可以為3800萬人每天提供840熱卡。這還不包括肉類、食油、蛋品等大量的出口。如果沒有出口,中國人一個人也不會餓死。(這裏張戎的一個問題是,就算糧食不出口分發給人民,也會有人死亡。在各種情況下的消耗並不能保證充分給予。另外,所謂的提供能量更是一種錯誤說法。她所說的“3000萬人民的死亡是被蓄意造成”隻是為攻擊政府而已。)
在所有這一切發生的同時,中國的倉庫裏囤滿了等待出口的糧食和其他食品,由軍隊或民兵把守。波蘭學生羅文斯基親眼看見“水果成噸的爛掉”。可是上麵有規定:“餓死不開倉。”非正常死亡與非正常減少人口數目非正常死亡8000萬,你可以查當年的人口年鑒。
非正常死亡人口的相關統計
學者們對中國當年非正常死亡人數的研究,都以中國政府官方發布的調查和統計數據為基礎。1950年代中期,中國建立了基本完整的經常性人口統計製度。每一年,戶籍管理部門都對人口總數、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等項目作出統計,並且層層上報彙總。大躍進期間,一些地方官員要求低報死亡人數,致使人口統計製度受到幹擾,但它並未中斷。縣、市、省至全國各級,都對死亡人數做了統計。不過,這些數據長期被列為絕密級,直到1980年代以後才逐步公布。今天,在中國大陸出版的各省人口資料和各地縣誌中,大多都可找到當年統計的死亡人數和其他人口數據。官方數據表明,1959年-1961年的全國死亡人數,比正常年份(例如此前的1956年-1958年和此後的1962年-1964年)多出1500萬人左右。
這樣的經常性人口統計,以戶口登記為基礎,有一個根本缺陷,就是當一個孩子出生後,假如他還沒有登記戶口就死去,那麼,這個孩子的出生和死亡,通常就很難計入官方的生死統計中。除此以外,由於大躍進時期對人口統計特別是死亡統計的政治幹擾,人口生死統計與人口總數出現了嚴重的不一致。一些人口專家相信,中國官方統計的死亡人口,低於實際的死亡人數。為了研究實際死亡人數,專家們利用了中國政府發布的其他調查數據。這包括1953年和1964年進行的兩次人口普查。此外還包括1982年的全國婦女生育率回顧調查,該調查從每千個育齡婦女中抽一個出來,問她自1949年以來,哪一年生了孩子,包括生下來後還沒來得及上戶口就死去的。由此可以得到從1949年以來每一年,育齡婦女平均生幾個孩子的數據。專家們普遍相信,這些數據準確性相對較高。一些專家利用這些數據,結合1953年普查得到的婦女年齡結構,計算出大饑荒之前和大饑荒期間總共出生了多少人,再由此推算出其中有多少人死於大饑荒。阿什利?約翰森?科勒(AnsleyJohnsonCoale)等人的研究認為非正常死亡人數約在3000萬人左右,蔣為代表的其它研究人員則估算非正常死亡在1800-2400萬人之間,金等人則提出非正常死亡人數可能4000萬以上。2004年版《大英百科全書》稱,中國大躍進饑荒導致了多達2000萬人死亡。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麵沉降、土地沙漠化、幹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汙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複雜的相互聯係。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麵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世界範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台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中國的自然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其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有七大類。
1、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有20餘種,主要有以下種類:
(1)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
(2)雨澇:內澇、漬水;
(3)幹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
(4)幹熱風:幹旱風、焚風;
(5)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作物逼熟;
(6)熱帶氣旋:狂風、暴雨、洪水;
(7)冷害:由於強降溫和氣溫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樹受害;
(8)凍害:霜凍,作物、牲畜凍害,水管、油管凍壞;
(9)凍雨:電線、樹枝、路麵結冰;
(10)結冰:河麵、湖麵、海麵封凍,雨雪後路麵結冰;
(11)雪害:暴風雪、積雪;
(12)雹害:毀壞莊稼、破壞房屋;
(13)風害:倒樹、倒房、翻車、翻船;
(14)龍卷風:局部毀壞性災害;
(15)雷電:雷擊傷亡;
(16)連陰雨(淫雨):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糧食黴變等;
(17)濃霧:人體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風切變:(飛機)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災害
海洋災害主要有如下種類:
(1)風暴潮:包括台風風暴潮、溫帶風暴潮;
(2)海嘯:分遙海嘯與本地海嘯2種;
(3)海浪:包括風浪、湧浪和近岸浪3種,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風浪、氣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帶災害:如海岸侵蝕、滑坡、土地鹽堿化、海水汙染等;
(7)厄爾尼諾的危害。
3、洪水災害
(1)暴雨災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淩洪水;
(5)潰壩洪水;
(6)泥石流與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災害
(1)構造地震;
(2)隔落地震;
(3)礦山地震;
(4)水庫地震等;
5、農作物生物災害
(1)農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種,小麥病害50種,玉米病害40多種,
棉花病害40多種及大豆、花生、麻類等多種病害;
(2)農作物蟲害;主要有水稻蟲害252種,水麥蟲害100多種,玉米蟲害52種,棉
花蟲害300多種,及其它各種作物的多種蟲害;
(3)農作物草害:約8000多種;
(4)鼠害。
6、森林生物災害
(1)森林病害:2918種;
(2)森林蟲害:5020種;
(3)森林鼠害:16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