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民國時期的曲藝(1 / 3)

六、四川曲藝的成熟

四川是一個曲藝大省。清中葉以來,四川金錢板、四川揚琴、四川竹琴、四川清音、評書等等,隨著該地區經濟的發達,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均有了較大發展。而進入民國以後,這些曲種的藝術均已成熟,且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和眾多藝術名家。四川竹琴竹琴是道情(漁鼓)傳入四川後發展而成。通常是一人懷抱道筒(竹琴)、手持簡板自打自唱。因主要樂器道筒所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故稱竹琴。清初,在四川的水陸碼頭,常能見到有道士活動於街頭巷尾,他們懷抱漁鼓,手持簡板,演唱二十四孝的故事。所唱為〔玄門調〕、〔南音調〕,深受市民階層的喜愛。到了光緒年間,始見有非道流的職業或半職業藝人進入茶肆酒樓演唱。名曰“唱道情”。多唱戲文故事,如《白蛇傳》等。民國初年,四川梁山舉行了竹琴大會,眾多的竹琴藝人參加競藝,通過對所說書詞、所唱曲調、所敲道筒(竹琴)、筒板進行評選,經評比,選出了“三根半竹琴”,即杜成輝、孫成德、趙高峰、梁佩然(半根)。通過竹琴大會,擴大並加深了竹琴在群眾中的影響。民國14年(1925)前後,成都的錦春茶樓、重慶的大觀園已成為竹琴的固定演出場所。此時較有影響的竹琴藝人有賈樹三(1894—1951)。他的貢獻在於把原來隻能沿街賣唱的竹琴帶入書場演唱,即所說的“坐地傳情”。他的演唱吸收了川劇、揚琴的唱腔。在繼承前人演唱技巧的基礎上,創造了馳名四川的“賈派”竹琴藝術。其特點是善說四川不同地區的方言土語,善描摹不同的人物,以聲與情的處理細膩而獨樹一幟,從而推動了四川竹琴藝術的發展。四川揚琴揚琴是清代在四川形成並發展的曲種。為分角色坐唱形式,但不化妝,與戲曲清唱多有類似。在交待人物和故事發生地點,以及介紹故事情節時,是以第三人稱的敘述,而主要人物出現則為第一人稱的代言,音樂唱腔有“正調”和“越調”之分,“正調”又稱大調,為板腔體;“越調”為曲牌體。

正調板式有〔六板頭子〕、〔一字〕、〔快一字〕、〔舵子〕、〔二流〕、〔三板〕等。越調是從四川清音以及民間音樂中吸收的曲調組合而成。光緒年間,據統計四川揚琴已有藝人一百多位,並分有“南會”、“北會”兩派。到了民國以後又有發展。民國14年(1925)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了一批盲人學唱。培養出一批有成就的藝人,並形成了揚琴的另一派——“堂派”。30年代以後又出現了李德才(藝名德娃子)以及易德令、郭敬之、廖學正、闞瑞麟、洪鳳慈等一批名家。李德才(1903—1982),四川成都人。18歲在成都與他人配合同台演唱,因技藝超群,破揚琴出場舊章,開創了旦腳打揚琴坐上手的先例。他無論是自打自唱,還是接腔、捧腔,都深為內外行折服。他自成一家,世稱“德派”。30年代,他與竹琴名家賈樹三、相書名家曾炳昆齊名,被譽為“蓉城三絕”。揚琴除擁有眾多的專業藝人外,尚有許多業餘揚琴票友。他們對考證曲目的唱詞,訂正唱詞的錯字,設計唱腔等方麵做出了許多貢獻。四川清音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盛行於乾隆年間,屬明清俗曲腔係。應是以揚州為中心,沿長江傳入,與四川當地的民歌小調結合發展而成。其曲調分大調、曲牌、小調三種。大調曲牌八支,有〔勾調〕、〔馬頭調〕、〔寄生草〕、〔蕩調〕、〔背工調〕、〔月調〕、〔反西皮調〕、〔灘簧調〕;曲牌有〔半邊月〕、〔平板〕、〔奪板〕、〔疊斷橋〕、〔羅江怨〕等;小調有〔鮮花調〕、〔玉娥郎〕、〔四季調〕等。其曲牌多與明代俗曲,以及清代《霓裳續譜》、《時調小曲叢鈔》中的曲牌或曲詞相同。清音所唱曲目很多,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木蘭從軍》等。30年代以後,清音有了較大發展,在成都、重慶相繼成立了“清音改進會”,後遂以“清音”為曲種命名,“清音改進會”的成立,對三四十年代清音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四川評書四川評書是以四川方言說表的曲種,書目有兩類:一類是說煙粉、傳奇之類風情故事的,稱“清棚”;一類是說金戈鐵馬故事的,稱“雷棚”。同時還有“墨書”、“條書”之分。“墨書”指根據演義小說改編的書目,如《三國》、《水滸》;“條書”指藝人自己創造的書目,如《王三槐反達州》、《金雞芙蓉國》。清代,四川評書已遍及省內各地,以及雲、貴兩省。進入民國以後,著名藝人王秉誠創作了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重慶掌故》,一時為四川評書藝人譽為評書界一大要事。

七、京津曲藝藝術的發展

清乾隆年間,八角鼓在北京興起的時候,天津還是一個規模很小的城市。道光以後,天津作為一個新興的商業城市得到迅速的發展。到了民國,就曲藝來說,北京有的曲種,天津幾乎都有,所有北京的曲藝名家都曾在天津獻藝,有的甚至定居天津,為此,有人稱,曲藝北京是出處,天津是聚處。二者的聯係較上海與蘇州的關係要近許多。京韻大鼓的發展民國時期,京韻大鼓有許多名稱,如:京音大鼓、衛大鼓、文明大鼓,但最終以“京韻大鼓”統一了稱謂。劉寶全(1869—1942),白雲鵬(1874—1952),張小軒(1876—1945)三位盡管年事已高,但是在藝術上的不懈努力,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千錘百煉的名篇,劉寶全的代表曲目有《單刀會》、《大西廂》、《戰長沙》、《趙雲截江》、《徐母罵曹》、《鬧江州》、《馬鞍山》、《醜末寅初》、《百山圖》等28個;白雲鵬的代表曲目有《哭黛玉》、《探晴雯》以及《孟薑女》、《花木蘭》等;張小軒的代表曲目有《古城會》、《華容道》、《博望坡》以及《天津水災》等。這些曲目的曲詞和唱腔多在民國時期最後定型,連同他們在表演時的“刀槍架”等等構成為京韻大鼓藝術的寶貴財富,是京韻大鼓唱與表的源頭,而對當時初出道的京韻大鼓藝人的影響尤甚。三四十年代劉寶全的弟子白鳳鳴在其兄白鳳岩的幫助下,綜合劉、白派以及自己嗓音的條件創造了“少白派”唱法,其腔多“凡”音,既有劉寶全的華麗又有白雲鵬的婉轉,此又為京韻大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道路。其時女藝人已登上京韻大鼓舞台,至30年代始陸續有良小樓、駱玉笙(時稱小彩舞)以及其後的孫書筠、閆秋霞、小嵐雲、章翠鳳等一批年輕女藝人登上了舞台,其中除閆秋霞繼承的是白派傳統外,多宗劉寶全派,而駱玉笙在天津已用自己天賦的聲音以及對劉、白尤其是少白派行腔的吸收,被譽為“金嗓歌王”。

就當時這批女京韻大鼓藝人所唱曲目看,她們繼承了劉寶全和白雲鵬的全部藝術成果,且在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在京津地區與其它曲種的女藝人形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女藝人群體。她們在求生存的競爭中,不斷地提高著自己的藝術水平。但是在觀眾欣賞她們的同時,封建官僚以及社會的惡勢力也殘暴地吞噬著她們,更有一些雜耍園子以“色藝雙絕”來招徠聽眾。然而其中還是有一批女藝人並不憑姿色而是憑借藝術為聽眾所熱愛的。進入40年代,在京津曲藝舞台上京韻大鼓男、女藝人的換位基本上完成,京韻大鼓舞台成為了女藝人的天下。她們在曲目、表演、唱腔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京韻大鼓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相聲走上舞台雜耍園子的出現,使相聲從撂地走上舞台。相聲進茶園,據記載,1894年就有閻德山單口相聲在天津寶和軒演出,而進入民國後的雜耍園子裏則幾乎場場都有相聲了。其時天橋第三代八大怪焦德海與劉德智已在說對口相聲,而焦德海的弟子張壽臣則逐漸成為相聲藝術的一代宗師。其後在天津相聲界的代表人物是常寶,而北京則是侯寶林。對於相聲來說,這一時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變革時期,一是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相聲段子,如張壽臣的《哏政部》、《揣骨相》、《五百出戲名》、《小神仙》、《化蠟扡兒》等;常寶的《批三國》、《捧鬥爭哏》、《汾河灣》等;侯寶林的《空城計》、《改行》、《戲劇雜談》、《賣布頭》等。其中前文提到常寶曾在日偽統治時期因演出《牙粉袋》諷刺日本侵略者,以至被捕入獄,表現了相聲藝人的民族氣節,而侯寶林在他1940年去天津演出時,則以清新的演出風格得到天津聽眾的讚譽。

這些都是相聲的藝術成就和進入茶園不再撂地的一種進步,這僅是其一。二則是相聲的另一麵,一些“臭活兒”(語言汙穢、下流的節目)以及《學歌曲》、《女招待》、《妓女打電話》一類格調低下的段子仍在舞台上流行,這也是民國時期相聲的一個組成部分。1940年以後,侯寶林在北京打破了京津地區雜耍園子最後演出節目一定要用京韻大鼓攢底的規矩,此時他已成為“大軸”演員。這是他本人藝術上的輝煌,也是相聲藝術發展的一個標誌。單弦的發展和流派曆史最悠久的單弦,民國以後在京津兩地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清末最傑出的藝人是德壽山,入民國之後則產生了榮劍塵(1866—1958),常澍田(1890—1945)、謝芮芝(1882—1957)三大流派。榮劍塵原為子弟票友,其演唱聲音清脆,韻味醇厚,善於革新。單弦牌子曲中的許多曲牌是經他使用後,又得到後人的繼承而成為正式曲牌的,如〔軍樂歌〕、〔樂亭調〕、〔撥浪鼓〕、〔疊落金錢〕等,為此他既是演唱家,又是音樂家。代表曲目有《細侯》、《風波亭》等。常澍田原也是子弟票友,20歲拜德壽山為師,始下海賣藝。其演唱氣勢磅礴,板眼靈活多變,善越調演唱。代表曲目有《風雨歸舟》、《金山寺》等。謝芮芝先說相聲,後改唱單弦,故其演唱亦具詼諧、幽默之特長,尤善現場抓哏,其針砭時弊多能一針見血,在藝人中文字修養高,其演唱曲目多以語言生動,情節曲折見長。代表曲目有《沉香床》、《高老莊》等。與三派同期的名家還有許多,如曾振庭等,進入40年代又有譚鳳元(此前宗師劉寶全學唱京韻大鼓,30年代末改唱單弦)、曹寶祿等流派產生,40年代出名女單弦藝人是私淑榮劍塵後拜謝芮芝為師的石慧儒。單弦在民國時期的發展,無論是曲目的結構方法還是曲牌的運用,以及演唱技巧各方麵均趨成熟。名藝人的風格各異也使得京津聽眾有目不暇接之感。張鶴琴、姚惜雲著《津門曲藝史話》一文說北京單弦藝人桂蘭友,“開始在北海樓演唱單弦牌子曲,自彈自唱,全神貫注,一絲不苟。頭一天唱《挑簾裁衣》接連《開吊殺嫂》連說帶唱足夠兩個小時,頭一炮就已打響”。曲目的成熟也在這一時期表現出來,如長篇《武十回》,短篇《杜十娘》,無論從故事情節的敷演,還是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都可稱為細致入微,且有現代作品傳世,如五四運動後,受民主思想影響,何質臣演唱了《秋謹就義》等。其他曲種的發展和名家民國時期在京津地區得到較大發展的還有許多曲種,並產生了一批名家。評書,其時最負盛名者為陳士和(1887—1955),以說聊齋故事見長,文言文的聊齋被他說得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