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共和國時期的曲藝(3 / 3)

六、百花凋零耆宿凋謝

新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時期1966年夏至1976年秋,一場在錯誤路線指導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十年內亂,是新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文化大革命是從所謂的文藝革命發端的。1964年4月發出的《林彪同誌委托江青同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把文藝界定為“被一條與毛主席思想相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黑線專了我們的政。”曲藝更是被當作歌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舊文化”而被批判,江青一夥認為蘇州評彈是“靡靡之音”,天津時調是“淫詞蕩調”,相聲是“庸俗低級”、“耍貧嘴”……而被統統趕下舞台。許多飲譽曲壇的名流及藝術骨幹,被視為“三名三高人物”、“文藝黑線人物”、“黑幹將”等等,而遭迫害。他們被抄家、批鬥、遊街……他們被稱為“牛鬼蛇神”關進“牛棚”,或遣送返鄉。對曲藝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老舍、趙樹理、王少堂……含冤飲恨逝去。全國各省、市的曲藝團(隊)或撤銷或下放工廠、農村進行勞動改造。書場、茶社等曲藝演出場所或撤銷或查封或挪作他用。以天津為例,“文革”前有書場、茶社70多個,“文革”後蕩然無存,難以恢複。經過了這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曲藝一蹶不振。與此同時,一些“造反派組織”、工礦企業、農村人民公社紛紛組織起“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多以天津快板、數來寶、對口詞、三句半甚至還有槍杆詩等,演出“文化大革命好”、“打倒走資派”為內容的節目。曲藝,為“四人幫”所利用70年代初,江青在組織班子大搞“革命樣板戲”時,出於輿論宣傳和政治的需要,同時提出要大搞“文藝革命”。各地曲藝團隊逐漸有限製地恢複活動。其任務主要是在各級“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組織排演配合“批林批孔”等政治運動的曲藝節目。

“四人幫”的“文化部”對內容作過具體要求:節目內容必須以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為綱;必須嚴格遵循“三突出”的創作原則,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麵人物,在正麵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對於篇幅短小的曲藝創作,這一原則無疑是一場災難。這種主觀主義、唯心主義、唯形式主義的創作模式,也就創作出了雷同化、概念化、千篇一律的作品。演員在台上演唱,台下聽眾毫無反應,相聲沒有“包袱兒”,演員、作者均陷入難堪境地。1974年,“四人幫”的“文化部”在北京舉辦了部分省市優秀文藝節目調演,曲藝節目有快板書《奇襲白虎團》、河南墜子《十個大雞子》、天津時調《大寨步步高》等。1975年,“文化部”在京舉辦了部分省、市、自治區優秀曲藝節目調演,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都派有代表參加。在這次調演中發生了轟動曲藝界的、被“四人幫”把持的“文化部”誣為“文藝黑線反撲的陶李事件”。1976年,“文化部”又舉行了一次規模最龐大的全國曲藝優秀節目調演。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派代表隊趕來。如果說前兩次調演,還講“要歌頌文化大革命大好形勢”、“以階級鬥爭為綱”、“以三突出為原則”的話,第三次調演則明確地提出了要以“打倒鄧小平”,“反擊右傾翻案風”為主要內容,甚至提出沒有這樣的節目不許進京,以此加快了他們纂黨奪權的步伐。10年浩劫,17年組織起來的曲藝隊伍幾乎全軍覆滅,老一輩藝術家進入晚年,許多黨培養出來的中青年曲藝演員被迫改行,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及各省市分會均被迫停止工作,人員下放農場勞動;17年來辛勤探索整理、積累的珍貴資料或散失或化為灰燼;曲藝理論研究工作也被迫停頓……這一代新、老曲藝工作者付出的代價難以估量。猖狂到了極限,便是覆沒之日到來之時。1976年10月4日,中共中央向全國人民公布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消息,全民上下舉國同慶。曲藝藝術,尤其是相聲,在全國批判“四人幫”的鬥爭中,一馬當先,奮起投入。馬季、錫鈞的《舞台風雷》、薑昆的《如此照相》、常寶華的《帽子工廠》以其諷刺的手段、犀利的語言討伐“四人幫”的反革命罪行,令所有聽者稱快。

七、出人、出書、走正路

十年浩劫,百廢待興。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號召,各條戰線始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指針清理思想,振奮精神,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1979年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恢複工作,同年,在北京召開了中國曲藝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決定將該協會名稱改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曲藝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51(老藝術家再現青春,後起之秀不負重望)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劫後餘生的老藝術家和已是人到中年的當年的青年人痛定思痛,要奪回他(她)們失去的時光,以極大的熱忱和努力,投入到新的藝術創作中去。1981年和1982年由文化部和中國曲藝家協會聯合舉辦了先後在天津和蘇州進行的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北方片、南方片觀摩演出。這是粉碎“四人幫”後曲藝界重新繁榮的一次大檢閱,這是一次以新創作曲目為主,以中、青年演員為主的一次曲藝陣容、曲藝創作、曲藝演唱水平的大交流。同時還組織了老藝人的專場示範演出,他們英姿再現,既顯示了他(她)們重返舞台的喜悅,也表現出他(她)們為再現藝術青春所做出的艱苦努力。其間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曲藝作品,如歌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作品《山山水水寄深情》(蘇州彈詞,楊乃珍演唱),《陳毅拜客》(揚州評話,惠兆龍演唱);新創曲目《真情假意》(蘇州彈詞,刑晏芝、邢晏春演唱)、《二泉映月》(梅花大鼓,藉薇演唱)等;更有老藝術家如駱玉笙新創曲目《和氏璧》,以及為電視劇《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後生》等。這一切充分顯示出新時期曲藝隊伍的實力,然而這實力主要還是體現在老藝術家寶刀不老和中年演員的成熟上麵,接班人的問題又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大事。在陳雲同誌的關懷下,繼蘇州評彈學校之後,1986年在天津創辦了文化部所屬的中等專業藝術學校,即中國北方曲藝學校,這是曲藝有史以來由政府建立的、進行正規化教育的綜合性曲藝學校。至此中國曲藝隊伍老、中、青結構的組合,形成為一個完整的體係,為曲藝藝術的進一步發展重新奠定了基礎。曲藝理論研究工作的迅速發展藝術的發展也是要有正確理論為指導的,文化大革命的災難,從反麵上了一課。為此曲藝界以及文化、教育界許多人投入了曲藝研究的行列。

先後出現的研究機構有:江、浙、滬二省一市評彈研究會、天津的相聲研究會、東北三省的二人轉研究會、河南省戲劇研究所的曲藝工作室等等。1984年在陳雲同誌關懷下,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成立,所長沈彭年。這些曲藝研究機構進行了曲種史、曲(書)目的研究;著名曲藝家藝術經驗、藝術流派的總結研究;並開展了一係列的研討活動。如中國曲藝家協會召開了“全國曲藝音樂學術研討會”、“全國曲藝理論座談會”、“全國少數民族曲藝研討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召開了“首屆中國曲藝美學研討會”等等。這一時期曲藝理論著作的出版也是十分迅速的,中國曲協編輯出版《曲藝》月刊以及《曲藝藝術論叢》,1980年又成立了中國曲藝出版社,中國曲藝出版社有計劃地出版了“中國曲藝資料研究叢書”,如《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人民首都的天橋》(張攻溪)、《江湖叢談》(雲遊客)等。繼《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出版之後,中國曲藝史上最龐大的史著《中國曲藝誌》被列為“八五”跨“九五”的國家重點藝術科研項目,主編羅揚。這部以現行行政區分卷的、由29卷組成的專著,是中國曲藝史上的又一件大事。走向世界的中國曲藝在鄧小平同誌的領導下,中國打開了國門走向了世界,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的曲藝藝術也同樣為世人所矚目。

還是在1973年,就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石清照不遠萬裏來到北京,向良小樓請教京韻大鼓藝術,文化大革命後,她又來京拜師孫書筠,向她學習京韻大鼓。之後又有美國達特茅斯大學教授白素貞來中國研究石雲昆和他的《三俠五義》,並求教於金聲伯。日本友人岡本文彌年近九旬,還多次率領藝能家鑒賞團訪華,與京、津、江、浙曲藝界人士進行廣泛的藝術交流。與此同時以侯寶林為藝術指導的中國說唱藝術團於1984年跨過太平洋抵達美國,將中國的曲藝藝術獻給了美國觀眾。曲藝的走向世界,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一種必然結果,但是也說明了曲藝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組成部分的魅力所在,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的,因此也是屬於世界的。出人、出書、走正路從60年代起,身為國務院副總理的陳雲同誌在日理萬機的國務活動中,密切關注著江、浙、滬評彈藝術以及以京韻大鼓藝術的繼承、創新與發展,尤其是對一些曲(書)目問題曾經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提出過許多精辟的指導性意見。1983年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的《陳雲同誌關於評彈的談話和通信》,收錄了他從1959年至1983年40篇談話和通信史料。在“編後記”中指出:“在評彈發展的各個階段中,當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傾向的時候,陳雲同誌總是提出有遠見的見解,堅持正確方向。”如1958—1960年,當時片麵強調藝術的政治性時,他說:“曲藝是一種群眾性的文化娛樂。人們在勞動之後,喜歡聽一些輕鬆愉快的東西”;“過去,節目太政治化了,所以現在要輕鬆一點,但不是把什麼都搬出來。”他一方麵要求“要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問題,不能以對現代人的要求來要求古人”,同時又強調“傳統書目都要記錄下來是一回事,這我同意,但演出是另一回事,公演的要整理,去掉壞的,保留好的”。對新書和舊書上演的情況,他堅持“隻有既說新書又努力保存傳統書的優秀部分,才是百花齊放”。而且又生動地說,“對老書,有七分好才鼓掌;對新書,有三分好就要鼓掌。”1981年他提出了“出人、出書、走正路”的要求。陳雲同誌對評彈的談話和通信,可以看作一位普通曲藝觀眾對曲藝發展的期望,也可認為是一位敦厚長者對年輕人的勸導,更應視為這是一位國家領導人,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對祖國寶貴藝術財富的前途和命運的關注。其中最重要的是當我們的國家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時,他又告誡我們要“出人、出書、走正路”。這既是千百年來我國曲藝興衰規律的總結,又是今天曲藝工作的指導方針,同時又是今後曲藝工作努力的方向。傑出的人才,優秀的曲(書)目和按照曲藝藝術發展規律辦事,是發展曲藝藝術的保證。社會的前進,人們生活的改善,並不是以消滅民族的優秀藝術遺產為代價的。恰恰相反,能夠保持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藝術遺產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才是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中華民族曲藝藝術的源遠流長說明了這一點,有理由相信,今後曲藝藝術的發展仍然會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