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葉以前,戲曲僅為官僚貴族服務,與百姓無緣,民間隻有歌舞一類的表演。自明中葉以後,一些地方戲開始產生,弋陽腔的流傳更助長了地方戲的產生和發展。這樣,民間也開始有了戲曲。一些正宗戲(雜劇、南戲、昆曲等)也不得不常常向民間戲曲學習,吸取營養。明中葉到清中葉,是地方戲的產生和發展時期,期間大約經曆了三百年。到清中葉,即乾隆、嘉慶年間,各地方戲已經非常繁盛。這些地方戲,當時稱為“亂彈”、“花部”。花部繁盛,於是與正宗戲曲昆劇展開了競爭。這就是所謂“花雅之爭”。經過這場競爭,地方戲曲進一步發展,而昆劇則無可挽回地衰落下去。
一、花部的興起
花部來源“花部”之“花”,是“花雜不純”的意思,是與“雅音”昆曲相比而言的,清初又被稱為“亂彈”(不含昆山、弋陽兩腔)。有一種說法,之所以稱為“亂彈”,是因為“二黃”進京之後,皇帝認為“二黃”有“二皇”之嫌,故改稱此名,原伴奏的笛子,也因此改為胡琴。“花部”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麵。第一,明中葉以後,弋陽腔派生出來的一些聲腔。弋陽腔在向外發展過程中,落地生根,產生了不少新腔。到清中葉,新腔更多。劉廷璣《在園雜誌》:“江西弋陽腔,海鹽腔猶存古風,他處絕無矣。近今且變弋陽腔為四平腔,京腔,衛腔,甚且等而下之,為梆子腔,亂彈腔,巫娘腔,嗩哪槍,羅羅腔矣。愈演愈卑,新奇迭出,終以昆腔為正音。”作者雖然對昆腔以外的聲腔持卑視態度,但卻反映了“新奇迭出”的基本事實。這些聲腔,大多與弋陽腔有關,高腔、京腔、四平腔均是弋陽腔的再傳子弟。第二,從民歌小曲,地方演唱發展而來。這類演唱,明代也有,到清初得到進一步發展。這些地方小演唱,來源很早,但一般難見於文字記載。例如:羅羅腔,早在雍正年間就已被稱為“羅戲”。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聊齋誌異》作者蒲鬆齡的貢獻。他為開辟戲曲的新途徑作出了自己的探索。他寫有鼓子詞7種,俚曲11種。
這些演唱材料,既不同於南曲,也不同於北曲,而是用民間小曲寫的,其語言則用山東淄川土語。他打破了兩個規矩,不用南北曲,不用文語,而采用土語及土腔,實屬獨樹一幟。這些材料,唱、白、科介、排場與戲曲差不多,是一種新路子。他用弦索腔寫的劇本《磨難曲》,很可能是“柳子腔”現存最早本子,十分寶貴(弦索腔發展為今柳子腔,河南曲子戲、楊高戲等等)。花部的興起“花部”到清中葉,已十分繁盛。這是一場戲曲“革命”。但革命的發源地不在北京,而在揚州、蘇州,由南向北推進。原因在於,第一,揚州、蘇州等地工商業發達,工商巨富雲集,富有資金,因而各種地方戲曲彙集於此,互相交流和競爭,並促使進一步發展。第二,乾隆六次下江南,既刺激了這些戲曲的彙集,也使它們有機會隨皇帝進京。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乾隆(弘曆)南遊揚州,運河兩岸數十裏,分為三十二段,均搭有戲台,奏樂演戲。為了接駕,兩淮鹽商巨富更搜集各種戲曲,以作準備。“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昆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統謂之亂彈。”“花部”進入北京,則又在京城與昆劇進行競爭。到清乾隆末至道光末年(1775~1850年)。花部逐漸形成了五大聲腔係統。(1)高腔——明弋陽腔後代。最早是曲牌聯套,台上一人獨唱,台後眾人幫腔,以鑼鼓伴奏,以鼓為節。康熙年間,在北京形成了盛極一時的京腔。有的也有伴奏(受其它聲腔影響),如義烏腔。現在的湖南湘劇、祁陽戲、贛劇、川劇,都屬於這一係統,閩劇、廣東潮劇也有高腔。江西、河南、湖南的青陽腔,亦屬這一係統。(2)昆腔。即昆曲,昆劇。後發展為兩大流派,南昆、北昆。南昆細膩,北昆粗獷,吐字吐音和風格上略有不同,唱腔其實一致。(3)弦索腔。由明清民間俗唱發展而來,多用弦索伴奏,故名。用曲牌聯套。但其曲牌自成係統,不同昆、高係統,現在的柳子戲等源於這一係統。(4)梆子腔。起源於陝西一帶,也稱秦腔,清中葉又指昆腔以外的一切花部亂彈。梆子腔的音樂與弋陽腔的“滾唱”關係密切,可以看成是它的遠房子孫。(5)皮黃,指西皮、二黃兩種曲調組成的一種聲腔。歐陽予倩《京戲一知談》:“二黃是從四平腔變來的”。四平腔是弋陽腔的後代,二黃與弋陽腔也有血緣關係。清代嘉慶年間,北京有所謂“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之說。南昆指蘇州昆曲,北弋指河北高腔,東柳指山東柳子戲,西梆主要指陝西梆子腔,是四大聲腔係統的代表劇種。花雅競爭中的北京劇壇由於花部不斷進京,花部與雅部競爭,時有勝負。康熙至乾隆年間,北京劇壇主要是京腔(弋陽後裔)與昆曲的競爭。楊靜亭《都門紀略》雲:“我朝開國伊始,都人盡尚高腔。延及乾隆年,六大名班九門輪轉,稱極盛焉。其各班各種角色,亦複薈萃一時……”可見,京腔一直占優勢。“南洪北孔”雖使昆曲中興,但時間短暫。這是因為昆曲高雅,曲高和寡,隻得到一般文人的賞識,一般百姓還是欣賞“花部”,主要是京腔。京腔的優勢大約維持到乾隆四十三、四十四年。這時,魏長生率秦腔班進京,班名“雙慶”,以《滾樓》一劇震動京師。“六大班頓為之減色”,“六大班伶人失業”,“六大班幾無人過問,或至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