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花部的興起與昆劇的衰落(2 / 3)

“雙慶班”為什麼能一下子占領劇壇魏長生是四川金堂人(成都附近),他的秦腔是在陝西秦腔基礎上改造加工的,在京已有一定基礎。他本人又藝兼文武,在化妝上有重大改革——梳水頭,這是類似今天京劇中的“貼片子”(可根據演員臉型化妝,更美)。秦腔在京風行,京腔、昆曲均被排擠。秦腔在京約風行了10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弘曆80大壽,浙江鹽務大臣征集安徽的“三慶班”入京祝壽,名藝人高朗亭帶班,吸收了川陝梆子、羅羅腔等優點,初步形成了唱、念、做、打的綜合特點,入京後,深受歡迎。不久,四喜班(張二奎)、和春班(王洪貴)、春台班(餘三勝)、啟秀班、霓翠班先後進京,以後,六班又重新組合,成為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班。這就是中國戲曲史上著名的“四大徽班進京”。“四大徽班”的聲腔兼有各腔(特別是三慶班),又以昆腔為主(特別是四喜班),聲腔豐富,清柔婉轉,基本又是昆曲風格,表演上又有出色的武打(京劇武打的起源)。四個班,又各有特色。三慶班“所演皆新排近事”,擅長連台本大戲,內容上可能更新鮮。四喜班以唱見長,主要是昆曲。和春班,多演《三國》《水滸》,“工技擊者各出其技”,武打特別出色。春台班,年齡小,“萬紫千紅,都無凡豔”。四大班名動京師,這是昆曲最後一次的繁盛。不久,春台班於嘉慶二年(1820年)解散,和春班於道光十三年(1833年)解散,兩班雖曾於道光二十五年恢複(1845年),但已不能與前期相比。四大徽班在北京劇場不吃香,昆曲進入最後階段。昆曲為新興起來的京劇及各地方劇種擊敗。盛極一時的京腔也在這以後衰落,至清末而失傳。“四大徽班”是昆曲的最後一個小高潮。但它在戲曲史上卻是一件大事,它是京劇發展史上的一道裏程碑。

二、昆曲的衰落

昆曲衰落的原因嘉慶以後,昆曲進入最後衰落階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時局動亂。1840年鴉片戰爭,此後,戰火不斷,中國進入喪權辱國的時代。不久,國內發生太平天國和撚軍大革命。時局動亂,無人養班,藝人生活無著。第二是花部興起。第三是昆曲本身的缺陷,這是主要的。(1)從創作上看。傳奇體製比雜劇有改進,但也有弱點。它突破四折一楔子,結構自由靈活,是個進步;可是,如果剪裁不當,戲曲結構則容易鬆散,冗長。這到清中葉以後,特別突出,如內廷大戲,有的240出。劇情發展緩慢,舞台氣氛沉悶,就失去觀眾。另一方麵,文人作曲,追求得意之處,興致所至,大加發揮,華而不實,演出時更為沉悶。這一點在某些優秀劇作中也有反映,如《長生殿》寫李龜年下江南,文雅動人,卻無法演出。第三方麵,由於傳奇要求十行角色都有正戲,劇本中往往出現不少與中心事件、中心人物關係不大的枝節場麵,如《牡丹亭》中之《勸農》、《冥判》等,有喧賓奪主之事,也使劇本冗長,失去觀眾。(2)從唱詞來看,昆曲本為雅音,文詞典雅,越到後來越是這樣。不通俗的唱詞,觀眾聽不懂。另外,昆曲唱法一個字分字頭,字腹,字尾,行腔先就子音(反切之切音),然後出母音,子音與母音相隔較遠,單個字聽不太清楚。一個字合成四聲之後,被人譏為“雞鴨魚肉”。唱詞或唱法,都使人不懂,也失去觀眾。(3)從音樂來看。昆曲音樂比較固定,這在與弋陽腔競爭中使它保持了本來麵目,有優點,不容易被改造,但也造成音樂上無發展,陳陳相因,老調子年年唱,不惹人喜歡。另外,昆曲音樂變化細微,兩支表現不同情感的曲子,外行人聽起來,似乎一個樣。於是,全劇音樂幾乎是一個調子,沒有什麼變化起伏。音樂上也不能吸引觀眾。(4)從整個風格來看。昆劇以優雅溫和見長。熱鬧、爽快的戲幾乎沒有,它基本上還是以欣賞音樂為主(繼承了雜劇的某些因素),舞台氣氛沉悶。如《長生殿驚變》,玄宗知道安祿山反叛消息,隻在那裏大段大段地唱,不適應觀眾心理。昆曲的這些弱點,花部(如二黃)均有所克服。比較而言,它就不如花部吸引人,也就自然受到排擠,於是漸漸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