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花部的興起與昆劇的衰落(3 / 3)

衰落時期的昆曲衰落時期的昆曲仍有所成就。(1)文學方麵。出現了創作的最後一個浪潮。這就是傳奇作家蔣士銓等人。蔣士銓(1725-1785年),江西鉛山人。詩為“江右三大家”之一(趙翼、袁枚、蔣士銓),曲為“乾隆第一家”(李調元語)。作有《紅雪樓十二種曲》,另《藏園九種曲》較常見。《緒言》中說到的《臨川夢》是其中一種。特別是乾隆16年(1751年),他為江西紳民祝皇太後壽而作的《西江祝嘏》(皇太後名純嘏),是四個短劇,其中用地方曲調寫的《忉利天》,用的是梆子腔。這是我們今天所見最早、最完整的“梆子腔”戲曲作品。(2)舞台裝置方麵。因為劇本冗長,拖遝,舞台氣氛沉悶,演出時要吸引人,在舞台裝置上有所革新。當時的舞台分上、中、下三層,稱為“福、祿、壽”三層。這類舞台今存三處,頤和園一處,另一處在寧壽宮,另一處在熱河避暑山莊(最大)。三層,上為神道,中為人道,下為鬼徑。下層有機械裝置,有的可以用鐵輪絞上五朵大蓮花,每花坐一尊佛像;有的可絞上個太寶塔。有的絞上魚(布紮),背上可坐十幾人,魚腹內有機筒從底層吸水並從魚嘴噴出。這是一種創新。戲曲使用舞台裝置,不是辛亥革命後的事,也不是西方傳入的,早已有之。昆曲留存昆曲衰落,但並未絕種。同治年間,某王家有家樂,兼唱昆、弋。其昆腔就是在北京紮根的京昆,弋即京腔。名“安慶班”,演員多為白洋澱附近人。光緒九年,改名“恩慶班”(1883年),招收了學徒,以“慶”字排名。後經不斷變動,至1917年又恢複,到北京演出。著名的演員叫韓世唱(河北高陽人),當時與梅蘭芳齊名。1928年,東渡日本演出,載譽而歸。這與北方昆曲的流存有關。今北京有北方昆曲院。另外,昆曲的發祥地也還流存,雖幾要磨難,到1921年,穆藕初創辦昆曲傳習所於蘇州。這發展下來就是今天的“南昆”。南方昆曲解放初演《十五貫》而名聲大振。此外,清末的長沙也有昆曲班,後流入衡陽、郴縣,一直流傳至今,現郴州有昆曲劇團。由於花部的繁盛,昆曲的衰落,從此,中國戲曲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這是一個更為繁榮、百花盛開的大發展時期。